忽必烈最看重的一位南宋大臣-贾似道真的是奸臣吗 (忽必烈的能力)
宋史,列贾似道于,奸臣传,,其内容不少来自野史小说,且出于反对者之口,遇事不问是非,均加贬抑,如鄂州之战,云似道私约称臣输币,又虚诳报捷,最是坏事,然考,元史·世祖纪,,仅云约和,并无称臣输币之语,况...
翻开《宋史》,贾似道直接被丢进了《奸臣传》,里头不少事儿听着就让人摇头,多半是野史小说里编的,还是他政敌嘴里吐出来的糟话。比如鄂州之战,硬说他私底下跟蒙古称臣输币,还谎报军情,罪加一等。可翻《元史·世祖纪》,只说“约和”,压根没提称臣输币这事儿。更逗的是,忽必烈后来当着众人的面夸贾似道:“守城那个贾制置,你们十万大军都拿不下来,杀了几个月城都拔不掉,是你们的错,能怪人家吗?”这么看,贾似道还真有两下子。
要说对秦桧,史学家还能挑点前期的好话说,到了贾似道这儿,直接被盖棺定论成“奸臣”,一点余地没有。他当理宗、度宗、恭宗三朝丞相,独揽大权、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这些事儿确实不地道,加速了南宋灭亡,说他是权相也没错。但要是掰开揉碎了看,这人也不是一无是处——有功有过,而且过是大头,但功也不能全抹杀。不说他前期守两淮、京湖时修城、屯田、办学校这些事儿,就单说后人骂得最凶的鄂州之战和公田法,也有值得说道的地方。
先唠唠鄂州之战。1259年秋冬,南宋能不能续命,就看这场仗了。蒙古那边是忽必烈亲自带兵,围着鄂州(现在武昌)打,宋军这边是贾似道顶着,硬是打了仨月,双方死伤惨重,尸体堆得到处都是。

结果呢?蒙军自己撑不住了,闰十一月初撤了围,南宋算赢了这场保卫战。可后人不认他的功,反倒说他跟蒙古签了“城下之盟”,还瞒着不报捷,说是他害了南宋。这锅背得冤不冤?当时的人可不这么看。诗人刘克庄说,蒙古大军压境时,大家都快吓尿了,贾似道“投袂而起,倍道疾驰,身先将士,蒙犯矢石”,“以衮衣黄钺之贵,俯同士卒甘苦卧起者数月。汔能全累卵之孤城,扫如山之铁骑,不世之功也”。连忽必烈都不得不承认:“贾似道这人,我手下要是有这样的能臣,何愁大事不成?”他跟蒙古确实谈过和,但也没签啥实质性的条约,更没割地称臣。后来扣留郝经想掩盖求和的事儿,确实不对,但蒙古那时候本来就想弄死南宋,有没有借口根本不重要,明人张以宁说得明白:那些说“他扣使臣所以惹祸”的,都是找罪名的借口。
再说说公田法这事儿。南宋末年仗打得勤,军粮快不够吃了,可钱(楮币)越来越毛,国家没钱买粮,急得团团转。贾似道搞公田法,就是想收点地来当军粮,同时少印点钱稳物价。他带头捐了一万亩浙西良田,这事儿出发点不算坏。推行后确实缓解了军粮问题,也压了压物价。但问题出在哪儿?吏治太腐败,尤其是江南那些官僚地主,地被收了,能不拼命反对?执行中确实出了不少毛病,老百姓也跟着遭殃。可要说这都是贾似道的锅,也不公平——那些骂得最凶的人,不少就是利益受损的官僚地主,弊病肯定被他们夸大了。
现在的人否定公田法,不光是跟着老史书走,还因为一个惯性思维:只要是“坏人”干的事儿,肯定没好事儿,这贾似道也不例外。
人这一辈子,哪有纯好纯坏的?《四库》馆臣说得对:“一代之臣,多贤奸并进;一人之身,多得失互陈。”评价历史人物,得实事求是,不能凭个人好恶,也不能跟着瞎起哄。以前有人说“晚节不忠,不足为训”,用来要求人守住底线还行,但用来评价历史人物,说只要是“反面人物”,优点就得一笔勾销,这就不对了。要是有人给反面人物翻案(其实就是客观评价几句),就骂人家“违背唯物史观”,这帽子扣得,怕是连实事求是的边都没沾上。

评价历史人物,真不能非黑即白,得看看他当时为啥那么做,效果到底咋样。贾似道这人,坏是真坏,但有些事儿,还真不能一棒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