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若非英年早逝-卖茶叶的小贩成为一代明君-何来大宋皇朝 (若非英年早逝什么意思)

唐朝灭亡后,五代乱世,兵戈四起,民不聊生,有个家境贫寒的小孩,名叫柴荣,十二三岁就走南闯北,贩卖茶叶,他聪明伶俐,能言善辩,替他的姑父郭威赚了一大笔钱,郭威是个将军,喜欢柴荣的机智能干,便收他为养子,...

admin
唐朝一完蛋,五代那会儿可真是乱得不行,到处打仗,老百姓苦得要命。有个穷孩子叫柴荣,才十二三岁就跑南跑北卖茶叶,挺机灵的,替他姑父郭威赚了不少钱。郭威是个将军,看柴荣机灵能干,就收他当养子,让他改姓郭,往后他就一直叫郭荣了。 后来郭威官越做越大,郭荣也扔掉买卖去当兵,打了好几场胜仗,成了郭威手下得力干将。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带大军在外头,沙陀后汉皇帝刘承佑猜忌汉人大臣,居然派人去杀他们,想抢军权。郭威躲过一劫,气得直接带兵“清君侧”,大军杀向都城汴京,还让当时29岁的养子郭荣守着邺都,管着后方。 谁知道刘承佑这小子就是个没开化的浑人,大军快到城了,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郭威的两个儿子(青哥、意哥)一个女儿,还有郭荣的三个儿子(长子宜哥,另外两个还在吃奶,没起名)全杀了。 郭威听到消息哭得不行,将士们也都气炸了,在七里坡把沙陀汉军打得大败,攻进了京城,报了仇。郭威被大家拥着当了皇帝,灭了沙陀人的后汉,光复了华夏,建立了后周。 周太祖:郭威 因为郭威就剩郭荣这么一个养子,就把他当继承人培养,先封太原侯,又封晋王、开封尹,管着内外兵马。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34岁的郭荣继位,就是历史上的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 周世宗:郭荣(柴荣) 先说个基本事实:周世宗郭荣,他姓郭不姓柴,继位前就是他姑父兼养父郭威正式立的皇子,继位后一直把自己当郭家的继承人。他没跟柴家生父见过面,按舅舅的礼节待他,也没封亲兄弟当王,没封柴家的人当皇族,更不会傻到改姓柴。 为啥后周两个皇帝“郭荣”“郭宗训”,史书上却写成“柴荣”“柴宗训”?其实是史官改的,就想削弱周世宗的合法性,顺便让赵宋取代显得更名正言顺。跟唐朝史官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挺像的。 几百年来,因为宋朝统一后没收回幽云地区,还跟辽、金这些北方异族王朝和平共处,认他们的帝号,给岁币,不像传统汉人大一统王朝那样“君主华夷、天下独尊”,被后人当成一大遗憾,甚至屈辱。而宋朝建立,又刚好是周世宗郭荣英年早逝的前提,所以“周世宗要是不死,华夏王朝能多厉害”这话题,几百年来一直有人聊,好多历史大家也都说过自己的想法。 其实宋太祖赵匡胤和周世宗郭荣,这俩年纪差不多,都是华夏民族的英雄,不用非得说这个好那个差。能在同一个时代一起写历史,一个接一个地传志向,已经是不朽的传奇了。要是周世宗多活二十年,他的成就跟宋太祖,本质上也不会差太多。 一、周(宋)和北汉之争,郭荣和赵匡胤的战略方向 周(宋)跟北汉打,其实就是晚唐以来一百多年宣武军和河东军争霸的延续。 后梁太祖朱温对唐朝皇室和官员赶尽杀绝,对盟友坑蒙拐骗,对部下冷酷暴虐,个人品德更是一言难尽,啥信义廉耻都没有;但他同时鼓励种地养蚕、减轻赋税,让老百姓能安生过日子,对百姓安定乱世的功劳,远不是李克用带的河东沙陀集团能比的。 后者是没完全汉化的异族武人集团,到李嗣源、石敬瑭那会儿才稍微有点太平的样子。从李克用父子干的那些事看,说他们“忠于唐朝”简直是笑话,当时也没人信。 朱温死后,他儿子太无能,国家没了,随后建的后唐、后晋、后汉三朝,一直是沙陀武人掌权,霸着北中国几十年。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孟知祥、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一时多少乱世枭雄都出自这。传到北汉政权,还是勾结契丹,是中原汉人政权的头号大敌。 河东军和河南军争霸,河东占着地势险要、表里山河的优势,输十次还能靠地利和坚城苟延残喘,河南要是惨败一次,就彻底完了。五代好几个王朝更迭都证明了这点。 朱温在四面受敌的地方,联合各方力量整顿军队、安抚百姓,他的军事政治才能被后人比作曹操,但因为围太原没攻下来留下后患,他死后,朱梁帝国被李亚子(李存勖)一鼓作气灭了。后来还有石敬瑭、刘知远,都是带着河东军攻破汴梁才当上皇帝的。 所以对汴梁政权来说,占着地势优势的河东军阀就是长久噩梦、催命鬼,关系政权生死存亡。像南唐、后蜀那种占着地盘自保的政权,在攻击计划里就次要多了。 虽然到北汉刘崇父子那会儿,这个河东政权已经兵不行将不好了,但人家有个好干爹——统一了漠南和辽东,又占了燕云之地,有几十万大军的契丹辽国。 都城汴梁就在契丹辽国和它的小弟北汉的直接威胁下,谈什么“先南后北”或者“先北后南”的统一大战略,太空泛不切实际了。 对每个政权来说,先活下来再说发展。眼前的祸害不除,先去打江南荆湖,难道不怕像朱温那样,给别人当了垫脚石? 郭荣刚继位时的后周帝国,本质上就是刚建没几年的藩镇军阀政权,比不上恩义已立、民心已归的正式王朝。就算安史之乱时的唐朝、靖康之耻时的宋朝,合法性和统治稳固程度也比它强多了。 所以当北汉和契丹凑了十万联军打过来时,这一仗要是输了,汴梁肯定守不住,后周一战就得亡国,郭荣就得在朱友贞、李从厚、李从珂这些悲剧皇帝的名字里再添一笔。非河东军出身的赵匡胤兄弟也难出头,北中国的乱世还得继续下去,不知道要乱到什么时候。 幸好老天保佑,周军先锋骑兵先跑了,步兵也散了,皇帝郭荣带着禁军亲自上阵,顶着箭雨,禁卫大将赵匡胤大喊“陛下都这样了,我们怎么能不拼死一战!国家安危,就在这一仗!”(【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君臣一条心,拼死杀敌,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士气大振,将士们奋勇争先,砍了北汉军主将,一举打败敌人。北汉皇帝刘崇跑了,第二年气死了。 高平这一仗,可以说是后周真正立国之战。郭荣趁机打到太原城下显摆武力,让北汉好几年不敢南下,之后才能从容经略,分兵打后蜀的秦凤地区,亲自征南唐抢了淮南,既得了两块战略要地,也让这两个对手伤了元气。后周从此成了中原最强的政权。 也是这一仗,赵匡胤真正崭露头角,立了大功,才得到郭荣的信任和重用,在禁军里慢慢经营势力,最后在郭荣死后,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了宋朝。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先打北汉没成功,猛将荆罕儒在汾州战死,觉得这块硬骨头不好啃,才决定所谓的“先南后北”战略,但执行得不坚决。他平定南方各国,都是派大将军和精兵去,除了刚继位时平潞州和淮南起兵,赵匡胤在位期间唯一一次亲征,是在后蜀灭亡后,带着全国兵力打太原。只是辽国军队紧急救援,城池难攻,才撤兵回去,派将军转向江南灭了南唐李煜。 但这一仗已经把北汉打得奄奄一息,大半人口都被强行迁到宋朝境内,剩下的十一州只有三万兵,所谓“虽然老巢还在,但已经危困得很,得了它也扩大不了多少地盘,丢了它也造不成多大威胁”。 而在基本统一南方后,赵匡胤又发动了第三次北征,五路大军势不可挡,杀了几千敌人,直接打到太原城下。要不是他突然病死了,怎么会没成功? 说到底,赵匡胤何尝不想灭北汉拔太原,先扫除这个对汴京的头号威胁,只是他背后有辽国死撑着,靠着城池和地利,才把战略方向转向南方。 同样,如果不是老天不让他长寿,郭荣也未必会在攻城不下后调整战略,听他谋士王朴在《平边策》里的话,执行跟赵匡胤类似的统一方略。 【得到江北,就能用那里的人民,壮大我们的兵力,江南也不难平定。这样就能用少的力量收大的功。得到吴国,那桂、广都会成为我们的臣子,岷、蜀也能一封信就招来。要是不来,就四面一起进攻,像卷席子一样平定蜀国。吴、蜀平了,幽州也会不战而降。只有并州(北汉)是死心塌地的敌人,不能靠恩信引诱,必须用强兵打。但他们自从高平之战失败后,力量已经耗尽,士气也垮了,不足以成为边患,可以以后再图谋。】——王朴《平边策》 毕竟两人都是当时的英雄,都明白占着地盘自保的南方各国只是小毛病,河东军和它背后撑腰的契丹辽国才是关系到帝国存亡的大祸害。 赵光义灭了北汉后,平毁了太原城,就像杨坚毁了邺城一样,背后都是对以这里为中心的政权根深蒂固的忌惮之心。 经过郭威、郭荣、赵匡胤、赵光义四代英主前赴后继的努力,才铲除了河东沙陀军这个勾结契丹、残害中原的军事集团,平定了中原百年的乱局,都是英雄豪杰。但还是留下了制约北宋国防百年的遗憾:被沙陀人出卖的燕云十六州。 二、郭荣的身后事安排之失、后周王朝被取代的必然 郭荣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的身后事安排。 从中唐藩镇割据开始,近两百年里,不懂军事、不立威信、不施恩情的娃娃,光靠血缘就能保住地位的,一个例子都没有。这和大一统王朝的传承完全不一样。 郭宗训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保住皇位。就算没有赵匡胤,像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这些人,也对皇位虎视眈眈,一样可能取而代之。 孙策不传子孙策(孙绍)而传弟弟孙权,司马师不传儿子司马攸而传弟弟司马昭,高澄不传儿子而传弟弟高洋,郭威当了皇帝后不考虑多纳后宫生子,而坚定不移地培养养子,都是同一个道理。 甚至赵匡胤长期把赵光义当实际储君,等亲儿子长大了,赵光羽翼已丰,尾巴大了想甩不掉,想换储君也来不及了,也是这个原因。 郭荣病重后,为了保住娃娃皇帝的位子,费尽心机打压张永德、李重进,反而让和郭威毫无关系的赵匡胤轻易得了天下,这是他眼光和胸襟不如他养父的地方。 当然,这也是他作为郭威养子而不是亲儿子的先天不足,让他明明有几个血缘上的成年亲兄弟(他生父柴守礼生了五个儿子),却不能栽培重用。明明有个不算小的血亲家族却不能依靠,反而从继位起为了避嫌还要刻意疏远。再加上郭威在世时为了维护郭荣的皇嗣地位,没给张永德、李重进同样的皇子身份,所以郭荣临终面对的储位问题,几乎无解。 (所以诸葛亮为啥只是蜀汉小国的丞相,却得到历代君主大力推崇?这样又忠又能,扶立幼主鞠躬尽瘁的臣子,几乎是所有帝王对大臣的终极梦想。) 赵匡胤既是郭荣手下的得力大将,又是他的亲戚(赵光义和郭荣是连襟),所以得到重用,被委以心腹重任,一点也不奇怪。 所以说,如果郭荣真是“柴荣”,如果后周真是柴家的天下而不是郭家的,那赵氏兄弟想得国几乎不可能,就算能成功,过程也肯定比历史上艰难得多。 郭荣病重后,能让后周政权延续下去的可能,几乎无解。在几个法定继承人都是幼童的情况下,就算郭荣能大公无私,愿意把权力给郭威的女婿或者外甥,他们和郭威生前没有父子名分,终究也是改朝换代,只不过可能在新皇室延续一点郭威的血脉。 但中国跟日本、西欧的礼法习惯完全不同,女婿和外甥传的女方血脉一点也不受重视,跟路人甲差不多。郭威宁愿舍了张永德、李重进,选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内侄当养子,在五代乱世也不奇怪。 郭荣如果想学南唐烈祖李昪(徐知浩),改郭姓为柴姓,让柴家成为名正言顺的皇族,依靠亲兄弟来扶保幼主,同样不行。 毕竟郭威是终结沙陀武人三朝乱政、光复华夏的英雄豪杰,而且仁德爱民、威望很高,远不是杨吴政权的一个权臣徐温可比的。郭荣如果不是郭威的养子,他不过是个穷茶贩,凭什么当皇帝? 而且徐知浩从进入杨吴政权中枢,到最后改回李姓称帝,花了整整二十年,郭荣从成为皇子到掌管天下,加起来不到十年,就算他想做,也根本来不及。 何况就算舍得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娃娃皇帝柴宗训还是保不住皇位。柴家的江山就算能压住郭家的忠臣,还有赵匡胤这种有野心的人,顺利延续,最后继位的也必然是他的成年弟弟。 这么劳心劳力、给别人当嫁衣,又何必? 所以,为郭宗训叹,也为郭荣惜。郭宗训让位后被软禁,刚到二十岁就死了,还没留下后代。郭荣的其他几个儿子也早夭,或者“不知道去哪了”(当时笔记记载,有两个孩子被大将潘美和大臣卢琰收养,一个改姓潘,一个改姓卢,后来延续了郭荣的血脉)。 剩下的那些在大周朝不算皇族的柴家人,在新朝当活招牌。当然,王朝更替,这也在所难免。要说血腥程度,已经比之前各朝更迭时轻多了。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终究是终结了刘裕开启的、持续几百年的滥杀前朝皇族的恶例。他跟着郭荣征淮南时,在楚州屠杀中只留下一条巷子没杀,爱民的事流传至今,足以见他的恻隐之心。 三、周世宗郭荣的历史评价 历史上的郭荣,被历代史家称为五代第一英主,真不是因为“周世宗英武,要是不死肯定能一战平燕云、比两宋强”这种假想,而是他在位的短短六年里,已经非常称职地完成了作为北中国政权首领的本职工作,他的军功政绩是汴梁政权从割据军阀过渡到真正大一统王朝不可或缺的一环。 整顿禁军,淘汰老弱,建立殿前诸班,初步革除了中唐以来冗兵的弊病;施政有方,扩大汴京外城,疏通运河,关心农业,平均田租,招抚流民,恢复生产;限制佛教,严禁私自出家,收缴大量佛像、钟、磬等法器铸成钱,让国库充实;革除弊政,执法严厉,约束群臣,让州县官吏占有的农户和俸户回归州县,改由中央直接发俸钱,强化了中央集权;征伐四方,所向披靡,高平之战让强敌北汉“力量耗尽,士气垮了,不足以成为边患”,打倒后蜀抢了秦凤四州,把南唐打成只能自称江南国、去掉帝号,接连打败三个方向的强敌,让他们从统一中国的竞争里出局,为北宋的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郭荣即位时后周的疆土: 若非英年早逝-卖茶叶的小贩成为一代明君-何来大宋皇朝 (若非英年早逝什么意思)(图1) 郭荣去世前后周的疆土: 若非英年早逝-卖茶叶的小贩成为一代明君-何来大宋皇朝 (若非英年早逝什么意思)(图1) 而郭荣生命中最后一次出征,趁着敌国国君无能,一路招降纳叛,兵不血刃,从北方霸主契丹嘴里抢回关南二州、三关、十七县,这对之后中原王朝和契丹长期对峙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所以《五代史》里称赞他“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分析强弱、比较敌我而趁着辽国皇帝(述律)的虚弱,抓住不能失去的机会,这不是善于决断的人,谁能做到?” 因为前面的仗打得太顺,郭荣不顾众将反对,想趁乱攻取幽州,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很快就因为生病停了,这未尝不是天意。 毕竟辽国皇帝再差再不成器,上升期的草原帝国同样朝气蓬勃,废了昏君立贤明君主不过是小事,绝不是朱元璋面对的昏庸皇帝和裸奔将军能比的。 因为郭荣从小经商,走南闯北,见识广,对商业流通、城建营造和水利河工都有独到见解,他大力促进商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理念,被他拓宽到之前四倍的汴京城,也被之后的赵宋王朝继承了。 宋朝这三百年,商品经济发达、市民文化繁荣,这种跟以前各朝都不一样的特色,当时世界第一大都会、古代史上繁华富庶无与伦比的汴京城,其实就是周世宗郭荣这个茶贩出身的帝王打下的基础。 郭威——郭荣——赵匡胤——赵光义,这本来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整体。四代君王花了近半个世纪,才终于在李唐帝国的废墟上重建了一个昌盛的汉人王朝,结束了连年打仗、百姓饥荒的百年乱世。 所以赵光义时代虽然两次北征不利,损失了兵将,但这个王朝的根基已经稳固不可动摇了。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上一篇: 俘获一位美女-此女做了一首诗流传千古-宋太祖灭蜀 (俘获一位美女的小说) 下一篇:为什么还说-唐强宋弱-呢-唐对外战争胜少于败-宋对外战争胜多败少 (为什么还说出去的话就忘了呢)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