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对军队的战斗力有影响吗-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标志是什么)
在前现代社会,血缘和宗亲关系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人际纽带,一方面,这种通过血缘、准血缘和地缘纽带,维系部众的军队表现出较强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也使君权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家军制军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家军制通过...
在前现代社会,血缘和宗亲关系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人际纽带。一方面,这种通过血缘、准血缘和地缘纽带维系部众的军队表现出较强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也使君权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说到这种靠血缘地缘维系的军队,最典型的就是家军制。家军制嘛,说白了就是靠血缘、准血缘还有地缘来拉拢人。军队首领得有威信,一般会把自家人或者老乡放在关键位置,亲信嘛,总归放心。还有流行收义子,这相当于搞个准血缘关系。以前人都觉得,血缘和近地缘最靠得住,“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话不是没道理,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确实猛。
府兵制就属于这种家军制。西魏时候宇文泰搞了个正式的府兵系统,府兵其实是带军籍的私兵,士兵得跟着将领姓,算是将领的私属。他还学鲜卑八部制度,设了八柱国当核心。府兵里大多是沾亲带故的,感情深,愿意一起拼命,士气自然高,这也是宇文泰为啥学鲜卑部落兵制建府兵。唐朝初年,府兵也是基本军事力量,打突厥的时候,战斗力杠杠的。
唐初跟突厥的仗打了挺久,一开始是防御安抚,后来转进攻,加上突厥自己内乱分裂,唐朝630年和657年分别灭了东、西突厥,俘虏了可汗,突厥汗国没了。原来的突厥地盘上,唐朝设了都督府和都护府。
但府兵制有个大毛病,就是对君主的忠诚度不行。从东汉末年到唐朝开国,好多王朝完蛋,就是因为手握重兵的将军造反。
其实北周就开始吸收均田制农民当兵,府兵慢慢往国家化走。隋朝一建立,府兵制和均田制彻底绑定了,当兵的能分田地,军人没特殊军籍,归乡村坊里管,成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初的府兵多是老兵,分了土地挺有干劲。可军府都扎在关中,关中老打仗,农田荒了,生产也降了。本来富的八百里秦川很快就败了,关中越来越靠南方漕米养活。结果大批农民逃亡,府兵越来越少,府兵制就剩个空壳子。
唐朝中叶的藩镇,其实就是府兵制的灰烬。节度使管着一方的军、政、财大权,位置传给自家孩子或手下部将,中央根本管不着。这么一来,盛唐就慢慢垮了,直接引出了五代十国。
宋朝统一后,真有急事,也会搞家军,像岳家军、戚家军就挺有名。但君主对这些军队肯定不放心,岳飞后来不就被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杀了。
岳家军是南宋初年岳飞带的抗金队伍,纪律严明,训练得好,金人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图里就是岳飞在郾城之战指挥的样子。
古代少数民族的军队,大多靠血缘维系,能打得很。比如女真人搞的猛安谋克制度,就是兵民合一。平时放牧、打猎、种地,战时就编队出征。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把这制度整理得更顺,方便指挥。谋克就是百夫长,管三百户;十个谋克是一猛安,千夫长,管三千户。上面还有元帅、万户,下面更小的单位不算独立。猛安、谋克的头儿都是部落里能打仗的家族,这些地盘也是他们家世袭的。
这种模式主要适合部落民族“打天下”,优势挺大——打仗不用专门后勤,赶着牲畜跟着就行。但适合部落民族,不适合定居的农业社会,“坐江山”时就没什么优势了。女真灭辽后,猛安谋克就从军民一体变成了地方行政组织,头儿也开始有地方官员的官阶了。
元朝军队给朱元璋印象太深,他建朝后改了改元朝兵制,搞了卫所制。卫所的武官世袭,军队是稳定了,但好士兵升不上来。而且屯垦的卫所慢慢成了将领的世袭庄园,真打起仗来,屯垦供给跟不上,问题就出来了。
清朝的八旗军,学的是猛安谋克制度。可后来仗打得少了,八旗子弟整天闲着,弓马功夫荒废了,斗志也没了。到清朝中叶,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不行了。

清朝满族的军队和户口都按旗分,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每旗里又有满洲、蒙古、汉军,旗色一样,但当兵、做官的待遇有点不一样。图里就是八旗军的衣服。
家军制最大的毛病就是军政关系难协调。古代君王都怕手握重兵的军事首领,就算君王自己以前当兵的,当了皇帝也不能直接管军队。
府兵制不行了,就换成募兵制。不管是谁,只要能打就能当兵,还能免徭役赋税。募兵是雇佣兵,不属军府,国家给补贴。这样军队和补给就分开了。为了防止军队叛变,封建王朝搞了以文制武。兵部是最高军事机关,明代兵部尚书权力最大,管军队编制、后勤、军官晋升、训练,还有战时调动和战略制定。武职将领就只管具体打仗。地方上的总兵,也得听文官巡抚、总督的。
儒家意识形态对维系文官忠诚很重要。尤其是理学出来后,士大夫造反很少见,观念上他们反叛有心理障碍。曾国藩就是个例子,他有能力自立为王,却一直忠心朝廷。曾国藩的湘军叫勇营制,学的是戚家军。他组织湘军时,用自己门生网络招有乡谊亲缘的士兵,有点像家军制,但领导模式是“书生带乡农”,儒家忠君意识特别强。
但以文制武最大的问题是外行指挥内行,战斗力受影响,毕竟王阳明那样的文武全才太少。宋朝就特别重文轻武,文人捧上天,武人压着,结果军队不行,被外族灭了。
白莲教起义是嘉庆年间在川陕豫鄂边境爆发的,清代中期最大的农民战争。以文制武还让军队“油水”少,只能找别的法子赚钱。比如清朝军队吃空饷严重,绿营编制固定,每个兵有固定饷银,驻防长官就故意让部队不满额,空出来的饷银就落自己腰包。上级检查,就临时雇老百姓凑数,潜规则。长官打点好,检查的人也不拆穿。真打起仗,临时组队,没训练,兵将不熟,战斗力差。乾隆末年打白莲教,八旗、绿营都不行,只能靠乡绅民兵。嘉庆后,清朝基本没可用之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