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后期为什么会换成棉甲-明朝军队铠甲早期是金属铠甲 (后期为什么会长痣)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代铠甲,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明代大军铠甲最早的时候是金属铠甲,后期时金属铠甲为什么会换成棉甲,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铠甲的发展和武器的发展是一致的,很多人觉得明晃晃的铠甲好...

admin

明代铠甲这事儿,得从金属甲说起,后来为啥换成棉甲了?中间有点意思。

铠甲这东西吧,从来都是跟着武器走的。有人觉得亮晃晃的金属甲威风,但火器一出来,这玩意儿就不顶用了。有意思的是,差不多时候,欧洲和亚洲都开始琢磨棉甲,法国、后来的明、清,都这么干。战场上哪管好看不好看,能活命才是王道。

明代后期,干脆把金属甲换成棉甲了。其实明代盔甲挺好看的,棉甲穿着合身,这点比金属甲强。我觉得骑兵,尤其是骑射的,盔甲越轻越好;列阵冲锋的步兵,倒是能扛点重装。对付球形弹丸,棉甲真不赖,不沉,防护效果应该还行。腓特烈大帝当年战场上被一枪打下马,当场晕死,结果弹丸让三层棉衣给挡了,捡回条命,这事儿听着就说明问题。

明代那会儿,步兵挺能吃苦,冬天打仗都不戴手套,基本就是一群人乱哄哄冲上去械斗。对这样的打法,穿棉甲应该挺实用。棉甲还分轻重,轻型薄得跟厚衣服似的,其实里面藏了防身的东西。里面一般有夹层,塞了小铁片,或者缝了好多金属丝,外面还有密密麻麻的铁扣。讲究的里面还会衬一层薄锁子甲,或者用金属丝织个坎肩,防御力不低。棉甲这设计挺巧,夹层里的小铁片缝得密,金属丝韧性极强,拿剪刀都不一定能剪烂。

后期为什么会换成棉甲-明朝军队铠甲早期是金属铠甲 (后期为什么会长痣)(图1)

西方当年也琢磨过防火器的盔甲,胸板甲厚得离谱,甚至到过4mm,后来才慢慢放弃完全防弹。中国也是这么个路子,明代中后期出了种防御力巅峰的链板甲,用锁子甲把大块板甲连起来。

其实西方在全身板甲出现前,也有过类似的链板甲,但慢慢被防护差点的布面甲,甚至棉甲取代了。清代更没再装备过这种明显更抗火器的盔甲,最后棉甲赢了。

同样厚度,扎甲防御力肯定不如板甲,因为甲片叠的地方最容易坏。美国测龙鳞甲防弹衣的数据就说明这事儿。明代扎甲鳞甲的甲片通常0.5mm厚,也没见有加厚的趋势。

西方最变态的不止4mm,他们胸甲插甲片能到7mm厚,但这种厚度的整体锻造盔甲,还真没见过实物。

后期为什么会换成棉甲-明朝军队铠甲早期是金属铠甲 (后期为什么会长痣)(图1)

郑成功那儿倒是有不少好盔甲,日式的、西式的、明式的、仿清式的都有,但他那支其实是私人大军,不算明军正规编制。而且郑成功部队火器明显不够,主要靠弓箭。清军入关后,火器装备可不少,郑成功的火器程度,还不如当年萨尔浒的明军呢。

差距其实是全方位的,明代各方面都落后清代,军事上才差这么多。盔甲就是一方面,明代后期盔甲差得离谱,基本成了不防身的背心。看看朝鲜人的记载,再看看李如松的画像,盔甲烂得我都觉得不如宋代、唐代。这本质是制度的差距。清代盔甲就先进多了,尤其是棉甲,基本全身防护,弓箭根本射不透,穿着清甲冲蒙古军,基本就是无敌状态。

后期为什么会换成棉甲-明朝军队铠甲早期是金属铠甲 (后期为什么会长痣)(图1)

努尔哈赤当初就靠13副铠甲起兵,说明当时明军的铠甲已经大量流到东北了。以满族当时的冶炼和生产能力,根本自己造不起,基本靠缴获装备。双方其实装备都一样,但满族用着更顺手,毕竟体力体格在那儿。有史料记载后金军里的巴牙喇(精锐)有三四重甲的,这应该是主流,清末才从大军里淘汰掉。

后期为什么会换成棉甲-明朝军队铠甲早期是金属铠甲 (后期为什么会长痣)(图1)

布面甲最早是中亚那边发明的,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御寒用的,既能当铠甲又能当大衣,多好。元代传到中国后,迅速淘汰了中国传统铠甲,连最常见的披膊都被甲袖群取代了。布面甲是把甲片挂在外层棉甲上,棉甲本身能挡点,内层甲片挨打时还能滑动,卸掉点力。

棉甲替代铁甲其实是多种凑一块的结果:棉花种得多了,棉甲比铁甲便宜,还轻便好保养。关键是防护效果不差,冬天御寒更是甩铁甲八条街。


上一篇: 清朝的士兵为何要用棉甲而不用金属铠甲呢 (清朝士兵为什么没盔甲) 下一篇:朱棣病重后-锡-内阁大臣公然搜缴金属-有何目的 (朱棣 死)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