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状元是个什么样的官职-能有什么作为 (在古代状元是几品官)
状元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封建社会的儒客文人都把科举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古代的状元,可以视作是今天的学位,或者是一种荣誉称号,和官位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过...
状元啊,就是科举殿试的第一名。在封建社会,那些读书人想当官,科举几乎是唯一的路。
古代的状元,放现在差不多就是个“学神”称号,或者类似顶级学位吧,跟官职本身不是一回事。但话说回来,能考中状元的,进了官场基本都混得不错。顶着“学神”的光环,只要自己做事别太冒失,以后当个大官基本稳了。
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状元,出现在唐朝武德五年,也就是公元622年。科举虽然从隋朝就有了,但隋朝那会儿制度还不完善,到底有没有状元,谁考的,史书上都没写,后人根本说不清楚。
所以直到唐朝开国,天下慢慢统一了,唐高祖李渊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到了武德五年的这场考试,历史上第一个能查到名字的状元才终于冒头。
这位状元名叫孙伏伽。隋朝的时候他就中过进士,但官运一般,一直当小吏。到了唐朝,他归顺了李渊,在李渊手下当文官。这几年他没少给李渊上书提建议,李渊也听进去了。可惜有次上书惹毛了李渊,直接被免官回家了。
到了武德五年,唐朝又开科考。孙伏伽虽然隋朝考过,还被免过官,但当时科举制度还没那么严,没说前朝考过或者本朝免过的人就不能考。所以他顺利参加了这年的考试,最后拿了第一。
孙伏伽估计挺庆幸自己生在唐朝。要晚生几百年,到了别的朝代,这种事想都别想。
靠着状元这个头衔,孙伏伽又进了朝,当上了刑部郎中。贞观年间,他又因为事被免职,后来又被起用。贞观十四年,他做到了大理卿,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绝对是高官了。
孙伏伽的出现,算是个标志。此后上千年,中国历史上一共出过592个正规状元。就算加上武状元,还有那些短命政权考的状元,也就七百多个。这些能在科举里拿第一的,只要自己稳稳当当做官,基本都能混到很高的位置。尤其是王朝中期,开国功臣都死得差不多了,科举就成了选官的主要途径,这时候的状元,基本都能有个好前程。
不过状元能当高官,不代表就一定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比如唐朝一百多个状元,好像就王维、柳公权俩人还算有名,而且他们出名不是因为政绩,是诗和字。宋朝所有状元里,也就吕蒙正、文天祥稍微有点名气。辽、金、西夏、元这些朝代的状元,几乎就没一个后人记得住的。
到了明朝,情况好点。因为特别看重科举,后来甚至有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阁”的说法。所以明朝状元官位往往更高,中后期的很多内阁首辅,比如李春芳、商辂、申时行,差不多就是宰相,他们都是状元出身。
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的科举,所以也差不多,考中状元的,基本都能位极人臣。比如翁同龢、孙家鼐、张謇这些人,在近代影响挺大,也都是状元。
在科举里考中状元,差不多就是张护身符。进了官场,只要自己稳稳当当混,就算躺平也能混进高层。要是生在明朝清朝,更有望入阁为相,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但这也不代表所有状元都能混好。状元群体里,也有混得一般的,一直到退休也就中层干部。甚至还有刚考中二十天就被皇帝杀头的。
历史上最倒霉的状元,得说明朝洪武年间的陈安。
洪武三十年,陈安在科举里拔了头筹,成了状元。但这届科举有点怪,录取的进士全是南方人,北方一个都没有。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北方学子不干了,跑去礼部告状,说考试有问题。
当时在位的朱元璋一听就炸了。他最恨舞弊,立马下令重审落榜卷子,看看是不是漏了人。还组织了个十二人的评判团,里面就包括这一年状元、榜眼、探花,陈安作为状元,也被拉去评阅落卷。
结果重审出来,更让人瞪眼——还是全是南方人的卷子,北方学生一个没上榜。
其实真不是舞弊,是当时南方教育比北方好太多,北方学生就是考不过。
这下朱元璋为难了。按成绩录,北方人肯定闹;不按录,又服不了众。最后只能找人背锅,把所有考官全杀了,又单独给北方考生考了一次,从此明朝分南北榜。这事儿后来就叫“南北榜案”。
可惜刚当二十天状元的陈安,因为参与了重审,被朱元璋株连,最后被车裂了。真是飞来横祸。
所以说啊,历史上七百多个状元,大多数都能混个高位,但对历史有大影响的真不多。混得一般的也不少。状元对古代读书人来说,确实是块金字招牌,进了官场能加分,但最后能混成什么样,还得看自己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