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以少胜多击退后金最彪悍的骑兵-明朝最牛的两支特殊军队 (以少胜多之战)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之后,他的雄心壮志被进一步点燃,同时为了掠夺更多的人口、抢占更大的地盘,他将主意打到了疆土万里、人口亿万的大明朝身上,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在盛京发布了,七大恨,的...

admin
努尔哈赤把女真各部捋顺了,建了后金,这下胃口更大了,盯上了大明王朝。1618年,他在盛京甩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跟明朝的数十年大战就这么拉开了。 萨尔浒这一仗,明军十一万打掉一半,粮草全被后金收了。辽东的局势彻底翻了个个儿,明朝之后基本只能守着城池,很少主动出去打了。八旗骑兵在野战里那叫一个猛,明军将帅见了都发怵,但浑河之战例外——这是明朝少有的野战以少抗多,还没落下风,把后金打疼了的仗。川军的白杆兵、浙兵的戚家军,那股子劲儿,几百年后读着都让人热血沸腾!他们在浑河两岸用血写下了抵抗侵略的悲壮一页。 1620年十月,辽东经略熊廷弼被撤了,换上袁应泰。这人不太懂军事,凭喜好来,把熊廷弼那套规矩全改了。没多久蒙古遭灾,灾民进来讨生活,袁应泰全收了,还安在沈阳、辽阳。结果这些人本来就彪悍,进来后到处抢。手下将领劝他小心点,别让后金的探子混进来,袁应泰正得意着呢,根本不听。 努尔哈赤早把这些看在眼里,他可是把《三国演义》当兵书的,早就惦记沈阳了。混进沈阳的蒙古人里,就有他安排的内应。见袁应泰这么“配合”,努尔哈赤决定再给他添点“堵”。 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带着五万多八旗兵打沈阳,没急着攻城,先在东边七里河北岸筑木城屯着。沈阳城防挺严,史书说“城颇坚,城外浚壕,伐木为栅,埋伏火炮”,城外有十道深坑,坑底插尖桩,后面还有四道大壕,壕边立着楯车,每车架大小炮六门,两车之间再架五门大炮。城里由贺世贤、尤世功两个总兵守着,各带一万多人。 努尔哈赤跟手下商量好,用诱敌计。三月十二日,先派几十个侦察兵隔壕侦查,被尤世功的家丁追着打,死了四个。另一个总兵贺世勇少谋,开始瞧不起后金军,改了“依城固守”的打算,要主动出击。第二天,努尔哈赤又派几个老弱兵到城下挑衅,喝醉酒的贺世贤勃然大怒,带着一千多家丁就冲出去,临走前吹牛要“尽敌而反”。 一交手,金兵“假装败退”,贺世贤追着追着,就进了包围圈。后金“精骑四合”把他围住,明军大败。贺世贤中四箭,带着残兵往沈阳撤,结果吊桥绳子让之前混进城的蒙古、女真人砍了,进不了城。后金骑兵追上来,把他和来救的尤世功都杀了,在细作配合下攻破了沈阳这座“固若金汤”的城。 这时候,援辽总兵童仲揆、陈策带着一万多明军刚到浑河,听说沈阳丢了。本来打算里应外合夹击后金,这下计划泡汤了。陈策想撤,将领们不干了:“救不了沈阳,待在这儿三年干嘛!”万历皇帝被努尔哈赤闹得坐不住了,调集宣府、大同、山西、四川、浙江的精锐来辽东,里面有秦良玉的白杆兵和戚继光侄子戚金的戚家军。 正好这两支都在援军里,都是硬茬子!童仲揆和陈商量好了:秦邦屏带着白杆兵先过河在桥北扎营,童仲揆、陈策和戚金带着浙兵三千在桥南扎营。 白杆兵一跟八旗骑兵碰上,就打疯了。人数少,但个个不要命,死守阵地,用白杆枪的钩砍锤打,硬是把八旗最精锐的红巴甲喇军给打退了。后金那边都懵了,明军居然能在野战打赢他们?努尔哈赤也急了,换步兵上,还是打不过,损了几千人。这时候汉奸李永芳找了几个炮手,用重金收买,对着白杆兵开炮,白杆兵又累又饿,撑不住,阵型崩了,秦邦屏、周敦吉这些将领都战死了。 后金军喘了口气,对岸的戚家军更让他们不敢小觑。努尔哈赤提醒手下,戚家军比白杆兵还厉害。戚家军摆出车阵和火铳三叠阵,火力猛得后金军不敢上。但后金人多,能轮换,明军火药箭矢很快用完,就开始肉搏。鸳鸯阵摆开,狼筅、藤牌、刀手轮流上,戚家刀特别锋利,砍得后金军够呛。从中午打到天黑,几倍于他们的后金军居然没啃下来,有的八旗兵吓得都跑了。 这时候坏消息来了:三万援军来了,刚打跑两百八旗兵,就怕了,被皇太极一冲就跑了,丢下几千尸体。袁应泰在辽阳城里缩着,死活不肯救。明军被围得越来越小,陈策砍死十几个敌人,浑身是伤战死。童仲揆想跑,戚金一把拉住缰绳:“大丈夫报国就在今天!”童仲揆脸一红,又杀回去了。 戚家军从成立就没输过,这一战全打光了。但他们的军魂没散。后来朝廷来抚慰幸存的人,这些人哭着不肯要赏,说没跟袍泽一起死是遗憾,只想再上战场,不让戚家军的名声蒙尘。十天后,这些幸存的全在辽阳之战中牺牲了。 他们虽然败了,但比胜利者更让人敬重。毕竟他们是对着数倍于己的八旗精锐,在朝廷混乱、援军怯懦的情况下,打出了血性。当时的人就说,“野战之壮莫如浑河”,清朝史料也承认,这是辽东用兵以来第一血战。陈策、童仲揆、秦邦屏、戚金……这些名字,得记住啊!


上一篇: 明朝皇帝就是这么奇葩-奇葩又是什么回事-又会奇葩在哪里 下一篇:为何明朝侍郎刺尽忠报国-岳飞背上刺尽忠报国被尊敬-却被耻笑 (为何明朝侍郎那么多)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