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三国时期的石亭之战最后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三国时期的石家庄叫什么)

在整个三国历史中,还有很多经典的战役,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石亭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大战,不过,相对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石亭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最被忽略的一场大战,...

admin

在三国那段乱糟糟的年月里,打仗跟家常便饭似的,但要说哪场仗被忽略得最惨,可能得数石亭之战了。比起官渡、夷陵、赤壁、汉中这些大家张口就能说出来的大战,石亭之战简直像个透明人。好多人都没听过,就算听过,也不知道这仗到底有啥意义。那时候魏、吴两国为了江淮那块地,打得头破血流,都想找机会把对方主力给端了。

对东吴来说,守江就得守淮,江淮一带那是命门,攻防都得靠这儿。曹魏那边也门儿清,只要死死摁住江淮,东吴就只能缩在江南防守,压根腾不出手帮蜀汉北伐。到了228年,吴国鄱阳太守周鲂使了招诈降,给曹魏的曹休写了封信,说要叛吴投魏,让曹休派兵接应。这一下,石亭之战的戏台子算是搭起来了。

先说说开头。孙权跑到皖城,直接让陆逊当大都督,还给了他黄钺,意思就是“这事儿你说了算,全权委托”。又让朱桓、全琮当左右督,各带三万人去堵曹休。曹休接到周鲂的信,一开始美滋滋,结果东吴大军一动,他立马反应过来:“坏了,上当了!”不过曹魏家底厚,曹休自己就带了十万大军,压根没把东吴放眼里,准备硬碰硬。

可曹休立功心切,没等司马懿、贾逵的兵马汇合,自己就带着部队孤军深入了。等他到了石亭,冷不丁被陆逊、朱桓、全琮九万人围殴,曹魏那帮兵压根没防备,乱成一锅粥,当场被砍了一万多人,扔下的车马粮草堆得跟小山似的。曹休自己拼死突围到夹石,结果退路早被孙权给断了。

三国时期的石亭之战最后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三国时期的石家庄叫什么)(图1)

再来说说曹休那边。眼看曹休就要被东吴抓包,贾逵的援军急行军赶到了夹石。东吴一看魏军援军来了,怕被包饺子,赶紧撤了。要不是贾逵来得及时,曹休那十万大军怕是要交代在这儿。虽然捡回条命,但曹魏损失也够呛,一万精兵没了,粮草辎重全被东吴收走。曹休回去没多久,背上毒疮发作,嗝屁了。他可是曹魏的大司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死,曹魏算是折了一根顶梁柱。后来曹真一个人顾不过来西线东线,累死在231年,曹氏武将里就更没人能制衡司马懿了。

对东吴来说,石亭这仗打得值啊!魏国十万大军被揍得鼻青脸肿,曹休还病死了,曹魏一直到东兴之战才敢再大规模打东吴。说白了,石亭之战给东吴在江淮的压力松了绑。这仗是228年打的,第二年229年,孙权就敢在武昌称帝,建了吴国。孙权这吧,既不是刘备那样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又不像曹丕有汉献帝禅让这事儿,所以一直没敢称帝。结果石亭之战把曹魏揍趴下,加上之前夷陵之战把蜀汉也打残了,他腰杆子一下就硬了,觉得“我也能当皇帝!”

三国时期的石亭之战最后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三国时期的石家庄叫什么)(图1)

最后啊,石亭之战还搅和了诸葛亮的北伐。228年冬天,曹休在石亭被陆逊揍趴下,诸葛亮一听魏军主力都调到东边去了,关中肯定空虚。所以229年,他带着几万兵马出了陈仓道,围了陈仓,这算是他第二次北伐了。为啥这么急?曹休死了,魏国乱了,诸葛亮觉得机会来了。不过围了二十多天没攻下来,粮草先撑不住了,只能撤。撤的时候还顺手把追击的魏将王双给砍了。你看,一场仗,魏、蜀、吴三国都跟着沾了光,这就是被埋没的石亭之战。

最后,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自此之后,魏蜀吴三国的君主,自然都是皇帝了,对于孙权来说,在称呼上也不用低蜀汉和曹魏君主一个档次了。从这一点来看,石亭之战可谓意义重大。除了对曹魏和东吴的影响,石亭之战还影响到了诸葛亮北伐。公元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

于是,在公元229年,诸葛亮领兵数万出兵陈仓道,包围陈仓,这也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之所以这么频繁的北伐曹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公元228年),就是因为石亭之战中,曹魏大败,大司马曹休病逝,这让诸葛亮认为是一次不可错失的机会。不过,公元229年,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蜀军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综上,一场战役对魏蜀吴三国都产生了直接影响,这就是很少被人提起的石亭之战。


上一篇: 三国死的最憋屈的四位大将-两位死在关羽手下 (三国死的最憋屈的将领) 下一篇:汉末三国时期-孟姓人物你知道多少呢 (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有)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