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世走向衰落-唐朝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从盛世走向衰败的成语)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封建历史当中,有,强汉盛唐,的说法,即历史上的唐...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时代之一。咱们常说“强汉盛唐”,唐朝在封建王朝里确实能打,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啥的,在当时都是世界顶尖水平。
作为中国封建史上国力最猛的朝代,唐朝社会繁荣和文化辉煌的程度,想想都觉得厉害。但再强大的帝国,也逃不过衰落和灭亡的结局。那么,强成这样的大唐,到底咋从盛世一步步滑向衰败的?
一、大唐盛世的历史因素
台湾历史学家李定一在《中华纲史》里提到,盛唐的底气,主要来自制度健全和统治者政策好。唐朝的制度其实是从隋朝那儿接过来的,隋朝的又是从北朝加上南朝梁、陈的规矩里凑的。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这儿,他根据以前制度,结合自己国家的情况,修修补补,弄出一堆好政策。历史学家觉得最重要的有四个:
第一是“租庸调制”。《旧唐书》里说,男子18岁,政府给百亩地,大部分是国家借你种的,你交点粮食就行。这制度让老百姓有地种,负担均匀,轻徭薄赋,日子能安稳。
第二是府兵制。就是把全国分成六百多个“府”,平时种地,冬天练兵,武器、粮食都得自己备。不过当府兵的话,租庸调全免,也算有点补偿。
第三是三省制,就是中书、门下、尚书三个部门一起管事。集体决策,不容易让权臣独大,皇帝也能听到更多声音,不容易偏听偏信,政治清明了不少。
第四是科举制。现在看科举制,可能觉得对读书人限制挺多,但当时这制度确实能挖出不少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来当官,思想能碰撞,政治也稳当。
“贞观之治”那会儿,皇帝们治国挺靠谱,没内忧没外患。但历史哪有一帆风顺的?很快,大唐就迎来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二、安史之乱
历史上有个大事儿,叫“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带着人反了,这一下把唐朝从巅峰打下来了,成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因为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也叫“天宝之乱”。
755年,安禄山就有点不对劲儿了,但唐玄宗没当回事。到了11月,安禄山反了的实锤消息终于传到他耳朵里。
唐玄宗犹豫半天,最后让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管范阳、平卢的节度使,算是初步准备。还让皇子李琬当统军元帅,高仙芝当副将。
结果呢,唐玄宗听了宦官的谗言,把封常清、高仙芝这两员大将给杀了。能打的都没了,叛乱根本压不住,一下子就炸了。
唐玄宗一看局势不对,赶紧跑出长安。路上,士兵们不干了,觉得杨国忠和杨贵妃是祸根,逼着唐玄宗把她们弄死了。士兵们消了气,才回头打叛军,但这事儿的影响可太大了。
安史之乱说白了就是场战争,但打完之后,唐朝的政治、经济全废了,影响根本没法扭转。
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弱得不行,藩镇、宦官、党派这三股势力开始冒头,互相掐架,唐朝就这么一点点衰败下去。唐文宗当时就说“河北的贼好打,朝里的党派难除”,可见当时党争有多厉害。
三、盛唐走向衰亡的历史原因
那时候,宦官掌权、藩镇坐大、党派争权,唐玄宗之后,唐朝的老本慢慢被吃空,加上藩镇、宦官、党派不停地折腾,国家根基快散架了。老百姓怨气越来越大,农民起义一波接一波,唐朝的灭亡,其实就是早晚的事儿。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安史之乱后,战乱就没停过,老百姓苦得不行,日子过不下去,这种状态持续了两百多年。百姓活不下去,一个朝代自然就到头了。
到了907年,最大的藩镇头子朱温反了,逼着唐哀帝退位,唐朝就这么没了。
朝代政治啊,就像一支乐队,得有乐章(制度)、指挥者(皇帝)、伴奏者(执行者)。唐朝初期,唐太宗这个好指挥创立了好制度,后代皇帝接着完善,到了唐玄宗时代到顶了。但后来皇帝荒唐,制度跟不上,一步步就衰下去了。
国家需要改革的时候,该换制度就换,该用能人就用人,但唐朝没做到,老制度用着,能人不用,最后历史潮流推着,盛唐就只能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