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重要的一个皇帝-最后却被乾隆败个精光 (清朝最重要的节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鲜有人以,孤臣,自诩,而身在帝王之家的雍正却用,甘当孤臣,立居于世,雍正是清朝爱新觉罗家族中康熙的第四个儿子,,雍正,是他的年号,他的本名叫爱新觉罗•胤禛,胤禛从小就受帝王之气的熏陶...
历史上,能自称“孤臣”的人没几个,雍正偏偏是其中一个。他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本名爱新觉罗·胤禛,从小在帝王堆里混,打小就透着一股子将来要当家的劲儿,这为他后来抢皇位铺了路。他在位十三年,上承康熙,下启乾隆,就靠着一股子狠劲儿和勤快劲儿,硬是把“康乾盛世”推到了顶点,政绩一个接一个。

刚登基没多久,雍正就动手改吏治,狠狠整贪官,把朝里积攒多少年的毛病都扫干净了,国库慢慢鼓起来,老百姓的赋税徭役也轻了不少。这么一来,中央集权更稳了,之前乱糟糟的局势被他摁下去,给后来的乾隆打下了好底子。
康熙末年国库就剩三千多万两,到雍正七年,攒到了六千多万两。不光收拾了康熙留下的烂摊子,还给乾隆留了个满当当的大清。有人算过,他批过的奏折字数加起来有一千多万,比《资治通鉴》还长三倍多。每天睡不到两个时辰,可惜啊,他拼死拼活攒的钱,都被乾隆给败光了。

雍正既是勤勤恳恳的“大清打工人”,也是个敢闯敢改的狠角色。可因为反腐太狠,动了不少人的蛋糕,那些没落文人就拿笔骂他,说他坏话。他干脆对症下药,搞养廉银、摊丁入亩,高压反腐。结果呢,那帮科甲出身的党派记恨上他,跟落魄文人抱团,在历史上给他泼脏水,让他那些功劳都打了折扣。不过这些后话了,他还没登基的时候就知道,想抢到皇位,得步步为营。
雍正心里明白,自己当“孤臣”,好处是决策快,坏处是没人帮。但他身边有个人能信——他十三弟,爱新觉罗·胤祥。

从小跟雍正一块儿长大,一起读书玩耍,互相帮衬,感情铁得很。胤祥脑子灵光,办事也利索,跟雍正这高冷性格还挺合拍。在争太子那会儿,胤祥就是个佼佼者,他亲妈是蒙古郡主,这背景在争皇位时太重要了,拉拢了蒙古各部落,少了不少麻烦。更关键的是,他在兵部刑部混过,认识了一堆武将,给雍正扩充了军事资本,稳住了夺位的根基。
可以说,雍正的夺嫡路,靠胤祥帮着铺人脉,他下了六步棋才把皇位抢到手。第一步,设个粘杆处,专门搜集消息,给智囊团当眼线。第二步,娶了康熙老部下的女儿当嫡福晋,直接拉拢了军方高层。第三步,拉着胤祥和十七弟,把兵部和丰台大营的将领都搞定,稳住军权。第四步,跟隆科多搞好关系,隆科多是他养母佟贵妃的亲戚,关键时刻能靠上。第五步,培养能臣干将,让他们出主意、掌兵权,所以一登基就扫清了军权纠纷。第六步,也是狠招,放下身段跟朝臣低头,把朝廷氛围弄得又和谐又高效,动荡的局面慢慢稳下来了。

最后雍正赢了皇位,让胤祥当总理大臣。胤祥有本事、会识人、经验足,成了雍正巩固统治的左膀右臂。其实雍正能赢,也不是偶然,他手下人就夸他“才德兼全,恩威并施”,争皇位时他主打一个“整顿积习”,跟八阿哥的“仁义”对着干,硬是抢了不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