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和林丹汗相比-蒙古部落为何会投降后金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后金和林丹汗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上,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后裔被人称为,黄金家族,,他们曾建立了幅员辽阔、影响深远的大蒙古帝国,即便是在蒙古帝国解体以及蒙元王朝灭亡后...
历史上,成吉思汗和他子孙后代一直被叫“黄金家族”,他们当年搞了个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帝国,就算后来帝国散了、元朝也没了,这“黄金家族”在漠南蒙古各部落里还是挺有面子的,虽说不能像以前那样说一不二,但“共主”的声望一直都在。
可到了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第35任蒙古大汗林丹汗这儿,情况就变了。他和他手下的漠南蒙古诸部,闹得前所未有的离心离德,那些本来“依附”他的部落,一个个倒戈,转头投了新兴的后金政权。
这里面,除了后金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个劲儿打压、拉拢漠南蒙古各部,林丹汗自己“作死”的内政、宗教、军事和外交策略,更是让他越来越孤立,最后曾经牛气哄哄的蒙古帝国在他手里彻底完蛋,他自己也在“西迁”的路上死在青海打草滩,就因为“志大才疏”,成了历史里的笑料。

错误的宗教政策,让林丹汗特别被动。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布延彻辰汗死了,13岁的林丹汗以长孙身份接了汗位,成了蒙古帝国第35任大汗,可这时候他能管住的,也就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
当时的漠北喀尔喀蒙古诸部,压根不认林丹汗这个“蒙古大汗”;漠西卫拉特蒙古诸部,更是跟他不对付;就算名义上尊他为“共主”的漠南蒙古诸部,比如科尔沁、喀喇沁、内喀尔喀五部这些,因为自己发展得也还行,各过各的日子,林丹汗的处境其实挺孤单的。
就算这样,林丹汗还是想重现“大蒙古帝国”的荣光。他趁着明朝“万历三大征”后缓口气,努尔哈赤还没在东北冒头的时候,不断扩大自己在漠南蒙古诸部的影响力,效果还不错,“共主”的地位更稳了,对其他部落的控制也加强了。

可就在这时候,林丹汗干了个致命的事儿——他改信“红教”,把“黄教”给换了。
自从俺答汗在蒙古部落里推行“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早就被蒙古各部落接受了,深入人心得很。
后金天命二年(1617年),林丹汗不管其他部落反对,听了西藏萨迦派僧侣沙尔呼图克图的劝说,硬是把“黄教”改成“红教”(其实萨迦派应该是“花教”,“红教”是宁玛派,但当时就这么叫)。

林丹汗这么干,一方面是他自己信了“红教”;另一方面,他想削弱“黄教”在蒙古诸部的影响力,让自己更牛。
哪知道,他这么瞎换宗教信仰,惹得信“黄教”的其他漠南蒙古部落首领和部众特别不满,尤其是之前他还大力推行过“黄教”,这操作让人看不懂。
于是,林丹汗因为宗教政策错了,不仅自己被喷得不行,还让漠南其他部落对他特别不满,他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开始下降,漠南蒙古诸部又回到了表面和气、各自为政的老样子。

面对后金的蚕食,林丹汗更是昏招不断。
努尔哈赤带着建州女真在东北崛起了,建了后金政权,接着就开始分化瓦解林丹汗控制的漠南蒙古诸部。
面对后金的一步步来,林丹汗在内政、军事、外交上“昏招”频出,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小,以前跟着他的人也纷纷跑路,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首先,林丹汗对明朝又贪又反复,结果两边都没落好。
当时漠南蒙古、后金和大明的关系,有点像南宋末年宋、蒙、金的关系,只不过这次尴尬的是林丹汗的漠南蒙古,占优势的是后金,历史好像开了个玩笑。更逗的是,林丹汗走了当年他祖先灭掉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的老路。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辽东的军队被打残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没了,只能守着。明朝还搞了个“以西虏制东夷”的策略,拉拢林丹汗一起打努尔哈赤,不仅给钱给粮,还承认林丹汗对广宁等地的占领。

刚开始林丹汗还能跟明朝约定好,出兵打努尔哈赤,但打了几次败仗后,就不主动了,准备“两边都不帮,等着捡便宜”。可就算这样,他还是不停地“狮子大开口”勒索,统计一下,整个天启年间,明朝给林丹汗的赏赐达到了百万两白银。
后来天启皇帝死了,崇祯皇帝上台,对“拿钱不干活”的林丹汗“全停了赏赐”。林丹汗马上翻脸,打明朝的大同等地,逼得崇祯又恢复了对他的赏赐。
当年的金国被蒙古打,转头打南宋想“弥补”损失,结果得罪了南宋,被蒙宋联军在“蔡州之战”灭了。现在的林丹汗,打不过后金,转头打明朝,最后不仅多找了个敌人,还让明朝损失了好多钱和兵,真是“损人不利己”,他和明朝都栽了。

其次,林丹汗自己作死,把漠南蒙古诸部都推给了后金。
努尔哈赤打铁岭的时候,林丹汗派内喀尔喀五部联军帮明朝,结果全军覆没,首领宰赛还被抓了。后来林丹汗自称“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看不起努尔哈赤,叫他“水滨三万女真之主”,说要踏平女真各部。可他光动嘴,没行动,努尔哈赤反而逼着内喀尔喀五部跟他结盟,拿宰赛当人质要了一万头牲畜,林丹汗在内喀尔喀五部面前威信扫地。
再后来,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努尔哈赤打内喀尔喀五部,林丹汗不管盟主卓里克图的求援,按兵不动,丢了内喀尔喀五部的支持。更狠的是,第二年,天命九年(1624年),林丹汗主动打科尔沁部,把科尔沁部彻底推给了努尔哈赤。

其实林丹汗的昏招还多着呢。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打内喀尔喀五部,卓里克图被打得溃逃,碰到林丹汗的军队。结果林丹汗不是来帮忙的,是来“趁火打劫”的,他杀了卓里克图,吞并了他的部众。
紧跟着,皇太极打内喀尔喀五部的时候,林丹汗又“趁火打劫”。皇太极是“招抚优先”,林丹汗却是为了杀首领、吞部落,内喀尔喀五部大部分归顺了皇太极,小部分被林丹汗吸收,内喀尔喀五部就这么散了。

要说努尔哈赤是在分化林丹汗的同盟,那皇太极就直接盯上了林丹汗手下的察哈尔部内部。
蒙古察哈尔部由浩齐特、奈曼、克什克腾、乌珠穆沁、苏尼特、敖汉、阿喇克卓特和主锡惕八个鄂托克组成。其中奈曼和敖汉在林丹汗和皇太极中间,处境尴尬。这两部首领主动找皇太极,说愿意当后金和察哈尔的中间人,促成和谈。
皇太极表面答应,背地里却在察哈尔各部落散播奈曼和敖汉投降后金的谣言。林丹汗没调查,直接说要杀了这两人,还带兵打过去。奈曼和敖汉没办法,只能投奔皇太极。
所以说,与其说这些蒙古部落自己投降了后金,不如说是他们被林丹汗“赶走”的,或者说是他亲手送给后金的。

再次,林丹汗“西迁右翼”,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地盘中心。
林丹汗打不过后金,就往西迁,想吞并其他弱小部落,结果北方战场格局全变了。
一方面,林丹汗走了,明朝北边防御“门户大开”,皇太极趁机五次破关南下,在中原抢了不少东西,给明朝惹了大麻烦。
另一方面,林丹汗离开了自己的影响力中心,这地方的部众大量归顺了皇太极。而且他在西迁的时候,剥削、吞并其他蒙古部落,强行推行“红教”,招来强烈反抗,加上天灾和皇太极的持续打击,林丹汗的实力不升反降,跟着他的人也跑了。

最后,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离开老家几千里的林丹汗,得天花死在青海打草滩。
他儿子额哲带着生母苏泰太后投降了后金,还献上了“传国玉玺”,额哲被封为察哈尔亲王,娶了皇太极的女儿马喀塔,蒙古帝国正式没了。林丹汗以前的部众,要么早就投降了,要么在他“八大福晋”带领下主动投降,都被划进了后金的势力范围,后来成了蒙古八旗的重要部分。

说到底,林丹汗最后败得这么惨,除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太强,他自己也得“背锅”。
宗教上,他一意孤行改“黄”为“红”,跟漠南蒙古诸部越走越远;内政上,他只会打打杀杀,不管是盟友还是自己手下的察哈尔部,都对他特别有意见,纷纷跑路;外交上,他分不清形势,也不会搞策略,坑了帮他的明朝,让自己更被动;军事上,他输得一塌糊涂,只会“战略逃跑”,最后众叛亲离死在青海。
就算这样,林丹汗还自封“神中之神”“上天之天”一堆封号,天天喊着要统一蒙古,重现成吉思汗和“黄金家族”的荣光,结果呢?就因为他的“志大才疏”,成了历史里的笑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