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自称是什么样的-看完别再被电视剧给骗了 (清朝大臣自称奴才和臣子的区别)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大臣自称,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在有关于清朝的影视作品中,清朝官员在,君前奏对,或者,奏事奏折,中的称谓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一直在乾隆皇帝面前自称,...
清朝官员在皇帝面前自称啥?“奴才”还是“臣”?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影视作品里演得五花八门,和珅总喊“奴才”,纪晓岚老说“臣”,真就这么简单吗?
像《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见乾隆永远“奴才”不离口,纪晓岚偏要端着架子叫“臣”;《雍正王朝》里李卫、年羹尧也是“奴才”,张廷玉、田文镜却用“臣”。按咱们现在看剧得出的结论,好像就是满臣叫“奴才”,汉臣叫“臣”。翻翻清宫档案和奏折,确实有这区别,《清稗类钞》里也提过:“满臣奏折无论公事私事,俱称奴才……惟与汉人会衔之章奏,则一律称臣。”

不过“奴才”这称呼也不是满人独享,蒙古、汉军旗的官员也能用,但要是和汉臣一起上折,就得改口叫“臣”。还有个特例,汉人里的提督、总兵,也能自称“奴才”,后来咸丰年间连武举人引见都得叫“奴才”。
也就是说,能叫“奴才”的主要有这么几类:满、蒙、汉八旗的旗人;皇帝潜邸出来的老人,不管满汉蒙;还有汉臣里的提督。剩下的汉臣或者皇子,都叫“臣”,皇帝祭天的时候还得自称“总理山河臣某某”呢。

可真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
比如年羹尧,汉军镶黄旗的,还是雍正潜邸的老人,按理该叫“奴才”吧?结果他给雍正的折子里,清一色“臣”。还有雍正的宠臣鄂尔泰,满洲镶蓝旗,官至首辅,折子里也全是“臣”。这就奇了怪了。

其实这跟雍正皇帝的命令有关。他看不惯满汉称谓乱用,雍正二年直接下旨:“嗣后着一概书写臣字。”后来江南提督高其位折子里写了“奴才”,雍正还批他“向后写臣字得体”,就是让他改口。
到了乾隆,情况又变了。他喜欢满洲旧俗,规定满洲大臣公事折称“臣”,请安、谢恩这些日常折子还能叫“奴才”;蒙军旗、汉军旗也一样,但汉臣不管啥情况都得叫“臣”。这下总算统一了。

不过到了晚清,老规矩慢慢没人守了,折子里“奴才”“臣”混着用的情况又多了。说到底,这“奴才”“臣”的区别,其实就是跟皇帝亲不亲、是不是“自家人”的意思。叫“奴才”显得更亲近,“臣”就太官方了,所以不少官员爱偷偷叫“奴才”,哪怕自己是大官,在皇帝面前也得低头当“奴才”,确实有点尴尬。雍正说“甚不合体”,大概也是这个理儿。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封建等级那一套的产物,君君臣臣,主仆分明,现在想想,还是自由平等的社会舒服。
参考文献:《清实录·世宗实录》、《清实录·高宗实录》、《清稗类钞·称谓类》、《钦定八旗通志》、《雍正朱批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