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能成功-陈友谅为什么失败了-同样都是元末时期的枭雄 (朱元璋能成功靠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和陈友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元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一场反元起义的风暴已经形成,公元1351年,韩山童和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点燃了反元斗争的第一把火...
说到元末的乱世,朱元璋和陈友谅肯定是绕不开的两位大佬。那时候元朝政治黑暗得不行,官僚腐败得要命,老百姓日子苦得没法说,反元的起义就跟野火似的,一点就着。公元1351年,韩山童和刘福通的红巾军一打响,天下立马跟着躁动起来。问题来了,都是乱世里的狠角色,凭啥最后朱元璋坐了天下,陈友谅却成了垫背的?

朱元璋和徐达、常遇春(这仨可是他的左膀右臂啊)
1.朱元璋会识人,更会用人
朱元璋家里穷得叮当响,从小就被元朝的官吏欺负得厉害。后来赶上郭子兴的红巾军,稀里糊涂就加入了,慢慢拉起了自己的小队伍。
武将那边,汤和、邓愈、徐达、常遇春,都是能跟着他拼命的兄弟;文臣那边,李善长、刘伯温,一个个都是脑子好使的。关键是,朱元璋不光能把这些拢在一起,还知道谁适合干啥,徐达能打仗,刘伯温能出主意,各司其职,队伍自然越来越壮大。
陈友谅就不一样了,这人阴险狠毒,手下人怕他多于敬他,说白了就是只知“畏威”不懂“怀德”。更狠的是,他打下太平城后,直接把名义上的老大徐寿辉给宰了,自己抢着当“大汉皇帝”。这上位方式,全靠耍心眼,不是靠本事,底下人能真心跟他干吗?看着挺强,其实跟沙滩上的楼似的,风一吹就散。

陈友谅(一脸“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儿)
2.朱元璋藏得住心思
那会儿朱元璋的地盘,北边有刘福通的红巾军顶着,西边是陈友谅,东边张士诚还算个缓冲。要是他脑子一热,急着跟人抢地盘,元朝的兵肯定先盯上他,其他起义军也得把他当敌人。所以啊,他听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招太实在了。
“高筑墙”,把老家守得牢牢的;“广积粮”,军队饿不着,军心就稳;“缓称王”,不图虚名,不惹众怒。反观陈友谅,心急火燎的,先当汉王,又急着杀徐寿辉称帝,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想当老大。这下好了,成了众矢之的,徐寿辉的旧部明玉珍直接跑去四川自立,他自己人先散了一半。

元末那会儿,到处都是打仗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3.朱元璋会看时机
朱元璋一直挂着小明王韩林儿的旗号,名义上听“韩宋”的,其实自己偷偷发展。北边红巾军跟元朝打得你死我活,他就在南方安心壮大实力,这算盘打得精。
后来韩宋政权让元军灭了,但朱元璋早就羽翼丰满了,元朝想剿灭他?门儿都没有。元朝自己内部还天天军阀混战,根本顾不上南边的朱元璋。这时候,他面前两条路:先打强的陈友谅,还是先打弱的张士诚?正琢磨呢,陈友谅先忍不住了,主动来惹他,这下朱元璋下决心了——先干掉这个最大的威胁!

朱元璋和马夫人(马皇后可是他贤内助,关键时刻能稳住家)
公元1363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被朱元璋打得大败,自己都战死了。他儿子陈理直接投降,陈汉政权就这么没了。两年后,朱元璋又收拾了只知道享乐的张士诚,那个天天唱歌跳舞的“吴王”,转眼就成了阶下囚。
南方平了,剩下的红巾军势力,像方国珍、明玉珍什么的,也陆续被朱元璋吞并。这时候,当皇帝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派徐达北伐,元顺帝吓得跑回草原,明朝算是统一了天下。

朱元璋和朱标、胡惟庸(朱标是他儿子,胡惟庸后来成了丞相,不过结局不太好)
陈友谅这人,输就输在心胸窄又爱耍手段,为了权力啥都干得出来,还盲目自信,打仗净出错,不失败才怪。朱元璋呢,赢就赢在会拢人心,能用人,该藏的时候藏得滴水不漏,该出手的时候又狠又准。乱世里,谁能真正懂人、懂时机,谁才能笑到最后。

明朝刚建立那会儿,疆域还不算小,后面慢慢才扩大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