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他的尸首是怎么被安葬的-崇祯帝朱由检去世后 (他的尸首是怎样的英文)

崇祯帝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明朝三个世纪的风云变幻里,要论很有,教育意义,的历史画面,那当属,崇祯下葬,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二日,攻破北京已经三天的农民军...

admin
崇祯帝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聊聊?明朝三个世纪的风云变幻里,要说最有“教育意义”的历史画面,那必须是“崇祯下葬”。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二日,李自成攻破北京都城三天后,终于在煤山找到了崇祯皇帝的尸首。接着他就命人把崇祯的尸首拖下山,跟周皇后的尸体一起,拉到东华门示众。这下北京城的官民们,算是亲眼见到了崇祯帝夫妇的“最后一面”:崇祯帝尸体用头发盖着脸,光着一只脚,衣服乱糟糟的,那场面,看着就让人揪心。
他的尸首是怎么被安葬的-崇祯帝朱由检去世后 (他的尸首是怎样的英文)(图1)
再想想崇祯尸首被发现时,袖子里那张写着“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的字条,再结合东华门示众的画面,那场景,简直凄惨到让人说不出话。 不过比这凄惨一幕更让人感慨的,其实是东华门外那些“围观”崇祯的京城官员们。按理说,崇祯几天前还是“天子”,再怎么着也该有点感情吧?结果呢?官员们一个个冷漠得很,看几眼就匆匆走了。最后还是李自成的士兵看不下去了,找了两个卖衣袜的小贩,给崇祯夫妇穿戴整齐,这位亡国之君才算“体面”了点。 至于那些前明官员呢?除了兵部主事刘养贞哭了一场,其他人清一色的冷冰冰,还不如北京城的老百姓们“有心”。第二天,倒是有不少百姓聚集在东华门外痛哭,请求安葬崇祯夫妇。李自成这才顺水推舟,拨了两口棺材入殓。可直到四月初三下葬,来吊唁的前明官员,也就寥寥几个。 到了四月初三下葬,崇祯的“后事”更是冷到骨子里。虽然李自成下令按“帝王礼”安葬,但那些前几天的“崇祯臣子”们,态度哪只是冷淡,简直是躲得远远的。现场“百官无一执绋者”,一个都没来。最后只有顺天府尹雇了三十六个役夫,把崇祯夫妇抬到昌平的田贵妃墓安葬。结果大顺政权拨款不够,工钱都没给足,幸亏当地乡绅凑了“三百四十千钱”,这才让崇祯夫妇入土为安。
他的尸首是怎么被安葬的-崇祯帝朱由检去世后 (他的尸首是怎样的英文)(图1)
整个过程中,那些平时受尽明朝国恩,特别是被崇祯“皇恩”罩着的高官大臣、王公贵族,这些“实在亲戚”,一个都没露面。 那他们都在忙什么呢?除了少数人自尽殉国,大部分人都在忙着给自己找前程。就说崇祯生前特别器重的太监们吧,虽然也有王承恩这种“陪死”的,但大部分都跑去给李自成卖身投靠了。还有机灵的,提前把后宫嫔妃的“资料”编成册子送给李自成“备选”。不过李自成对这些殷勤根本不感冒,皇宫里几千太监大多被赶了出去,当年让明朝人谈之色变的东厂,也被李自成顺手给端了。 但比起太监们的这些丑态,王公贵族大臣们的表现,也好不到哪去。 崇祯在位最后几年,除了重用太监,还特别信那些勋贵,比如成国公朱纯臣、襄城伯李国桢,都是他的心腹。可这位朱纯臣,李自成打北京时,主动献了朝阳门,后来还多次给李自成“劝进”。李国桢更直接,对李自成说“陛下应运而生,愿留余生以事陛下”。结果呢?李自成骂他:“汝负若主,我何用为?误国贼还想着活命?” 而且他俩这表现,真不是个例。就在崇祯夫妇“示众”“发丧”的时候,京城大小官员都在忙着给“大顺朝”奔前程。当时有一千多官员,颠颠跑到会极门等着选拔。这些平时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在会极门被农民军羞辱得够呛,饿得前胸贴后背,最后一个个趴在会极门上,丑态百出。这就是崇祯治下的“好臣子”。
他的尸首是怎么被安葬的-崇祯帝朱由检去世后 (他的尸首是怎样的英文)(图1)
普通大臣这样,高官们也没好到哪去。崇祯生前最宠信的大学士陈演、魏藻德,早就跑去卖身投靠。平时在崇祯面前装廉洁,结果还献了大笔财富给李自成。结果呢?被农民军五花大绑,打得死去活来,家产全被追赃,成了历史上的笑柄。 还有崇祯年间的几个“青年才俊”,比如魏学濂和周钟这俩。周钟是庶吉士,正经的天子门生。崇祯死后,他不但不伤心,反而兴高采烈,在崇祯棺材前骑马扬鞭。魏学濂更过分,他父亲是魏忠贤害死的东林党人魏大中,崇祯给他们家平反清白,恩情深重。结果李自成进城后,魏学濂成了李自成的亲信文人,好多诏书都是他写的。这种丑态,就像明末文学家冯梦龙骂的:尚何面目偷生天地之间。 这事儿能说崇祯冤吗?话说回来,这些臣子,哪个不是崇祯自己挑的。凄凉落在他身上,这么多世态炎凉,其实真不冤。 崇祯凄凉的丧事背后,藏着那么多“热热闹闹”的闹剧,还有一个早就烂透了的王朝。


上一篇: 到了宋朝-官员的薪俸相比于前朝又是怎样的 (在宋朝当官) 下一篇:无子的他只能兄终弟及-朱由校为何选朱由检作为下一任皇帝 (无子的人生)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