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明朝大臣杨士奇-为仁宣之治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大臣杨士奇)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朝大臣杨士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用休养生息的策略,促使明朝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

admin

仁宣之治,明朝三大盛世之一,说是永乐之后,仁宗、宣宗用休养生息的法子,让日子过得挺红火。这其中,“三杨”功不可没,尤其是杨士奇,那可是实打实的功臣。杨士奇,本名杨寓,江西泰和人,明朝初年的大佬,也是大学者。今天就来聊聊这位老先生。

明朝大臣杨士奇-为仁宣之治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大臣杨士奇)(图1)

杨士奇命挺苦,一岁就没了爹。建文年间,建文帝修《明太祖实录》,王叔英觉得他行,推荐了他。进了翰林院当编纂官,吏部考试,尚书张紞看了他的卷子,直接排第一,本来要派去吴王府当副审理,还是让他接着修书。

朱棣上台后,杨士奇成了翰林院编修。永乐二年,挑宫僚,他当上左中允,三年后又升左谕德。这人为官特别小心,回家从不谈公事,亲爹都不让听。在朱棣面前,他恭恭敬敬,说话有条理,看事看得准。永乐六年朱棣北征,让他和蹇义、黄淮留下辅佐太子,跟《大明风华》演的一样,历史上他确实是太子朱高炽的铁杆支持者。

永乐十四年,朱棣回京,听说汉王想抢太子位,问杨士奇怎么办。他建议朱棣削了汉王的两个护卫,把他挪到乐安。永乐十五年升他翰林学士,还兼着旧职。十七年成了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学士。十八年因为辅导太子出了点岔子,被关进锦衣卫监狱,十天就放出来了。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在北征路上没了,张辅和杨荣怕汉王、赵王趁机闹事,先瞒着不发丧。八月,太子朱高炽登基,就是仁宗。

仁宗一上台,杨士奇升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这下进了内阁,能直接管朝政了。朱元璋废了丞相,内阁就相当于宰相府,首辅那就是宰相了。

明朝大臣杨士奇-为仁宣之治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大臣杨士奇)(图1)

洪熙元年,仁宗病重,把杨士奇和蹇义、黄淮、杨荣叫到思善门,让他写遗诏召太子朱瞻基来南京。我觉得吧,这哥几个就是仁宗的托孤大臣。靠着他们,宣宗朱瞻基顺利登基。宣宗即位后,杨士奇负责修《明仁宗实录》。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反了,宣宗亲征平了叛乱。

当时老闹水灾旱灾,宣宗找杨士奇商量减租税的事。杨士奇请奏免了老百姓欠的薪鱼钱、减官田租、免粮税、清理冤案、裁减工役,老百姓得了不少实惠。

宣宗挺想干实事,杨士奇他们几个内阁大臣也齐心协力,天下太平得很。朝上议事,宣宗都听他们的。而且内阁里这几位相处得不错,风气正。宣宗刚上台时,内阁七个人,陈山、张瑛被调走,黄淮退休,就剩杨士奇、杨荣、杨溥,这就是有名的“三杨”。就靠他们仨,仁宣之治才来了。

宣宗在位时,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还有于谦、周忱这样的能人,人才济济,国力更强了。可惜宣宗突然病倒,宣德十年正月就没了,才三十八岁。说实话,宣宗死得早,对明朝来说真是个损失。

明朝大臣杨士奇-为仁宣之治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大臣杨士奇)(图1)

宣宗一走,英宗即位,才九岁,张太后掌权。太后规定各部门的事先得让“三杨”商量,再定夺。这哥几个也挺有底气,杨士奇主张训练士兵守边疆,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派文武去江西、湖广、河南、山东镇守,还撤了那些盯梢的校尉。又请减租税、慎用刑、严查官员考核,太后都批了。正统初年朝政清明,杨士奇他们功最大。

正统三年,《明宣宗实录》修好了,杨士奇晋少师。第二年他想退休,没批准。后来英宗让他回家扫墓,没多久又让他回来。杨士奇年纪大了,其实早想歇了,但英宗舍不得他。不过英宗宠的宦官王振,已经开始对“三杨”下手了。

明朝大臣杨士奇-为仁宣之治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大臣杨士奇)(图1)

最后王振仗着英宗宠他,想弹劾杨荣,杨士奇出来解围。可杨荣一死,杨士奇和杨溥就孤立了。正统四年,英宗征讨麓川,花掉几万帑银。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王振更嚣张,谁不满就抓谁。杨士奇也没办法了。

这时候杨士奇的儿子杨稷横行霸道,犯了事。御史们弹劾他,朝廷说先不罚,把罪状告诉杨士奇。后来又有人告发杨稷干的几十件坏事,杨士奇只能以病辞官。我觉得这背后八成是王振搞的鬼,想挤走杨士奇。英宗怕伤着他,下诏安慰,杨士奇哭着谢恩,没多久就忧愁病倒了。

正统九年三月,杨士奇死了,八十岁,追赠太师,谥号“文贞”。杨士奇一走,王振就没制衡了,后来唆使英宗亲征,搞出土木堡之变,仁宣之治的成果一下子就没了。杨士奇辅佐了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五位皇帝,还给明朝编了三部实录,挺厉害的。对此,你怎么看呢?


上一篇: 明朝与后金在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萨尔浒之战简介 (明朝与后金对峙图) 下一篇:明宪宗朱见深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他为明朝做了哪些事情 (明宪宗朱见深有几个儿子)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