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有什么影响-皇太极发动的大凌河之战 (对明朝有什么认识)
对大凌河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凌河之战,是公元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由后金皇太极率领的五万军队进攻明朝辽西大凌河城的战争,在大凌河之战前,后金...
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皇太极带着五万后金兵打明朝辽西的大凌河城。这之前,皇太极可没少被袁崇焕收拾,比如1627年宁锦之战,袁崇焕把他打得挺惨,后金损失老鼻子了。

不过到了1629年十月,皇太极绕开宁远、锦州,分三路打进关内,占了遵化,直逼北京。崇祯急调各地兵马救场,袁崇带着援军在广渠门、德胜门跟后金干了一仗。结果皇太极没讨到好,使了反间计,把袁崇焕给坑了,1630年崇祯就把袁崇焕砍了。袁崇焕一死,皇太极觉得机会来了,1631年就发动了大凌河之战,说白了就是想干掉明朝关外的精锐,好为以后进中原铺路。
先说说背景吧。己巳之变后,老孙承宗(孙承宗)又被崇祯推出来,收了永平四城,调整了关内防务。1631年正月,这老爷子都七十多了,又挂帅去关外,按着老计划,第三次抢修大凌河城。

袁崇焕那时候修过两次大凌河,可每次皇太极都来捣乱,没修成。这大凌河城,现在叫凌海市,以前叫锦县,大凌河古名还挺多,渝水、龙川、白狼水,辽代以后才叫大凌河。全长398公里,古代东北到中原的必经之路,齐国打山戎、曹魏打乌桓、前燕进中原、北齐打契丹、隋唐平高丽,都从这儿走。所以这地方,那绝对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家要知道,凌海市在锦州东边三十多里地,是护着锦州的重要据点。明朝想守住辽西,就得修这城;后金想打明朝,就得把这城拆了。从袁崇焕那会儿起,大小凌河这俩城,双方你来我往,建了拆,拆了建,都折腾好几回了。袁崇焕一死,皇太极觉得时机到了,1631年七月二十七,他从沈阳出发,第二天就渡过辽河,大凌河之战就这么开始了。
八月一,皇太极请了来帮忙的蒙古兵吃饭,然后分两路走:一路是德格类、岳托、阿济格带两万兵,屯在锦州和大凌河中间,断了锦州和大凌河的联系;另一路是皇太极自己,带主力从黑山、广宁直接往大凌河城压过去。我觉得啊,皇太极这招“围点打援”早就想好了,这才是他能赢的关键。
然后说说怎么打的。八月六,两路兵在大凌河城下会合,仗正式开打了。守城的祖大寿正修着城呢,皇太极来得太快,他只好赶紧关门硬顶。以前皇太极打大凌河,都是硬冲,效率低,也没捞着好。

所以这次皇太极改了招,没硬攻,直接把大凌河给围了。他让八旗兵绕城挖了四道壕沟,又筑起一丈多高的墙,把个小城围得跟铁桶似的。明朝那帮兵压根没想到后金会来这一手,城里粮还不多。祖大寿试着冲了几次,都被打了回去,只能干等着救兵。其实啊,祖大寿盼救兵,正合皇太极意——他就是要等救兵来了,一口吃掉,好把明朝关外的精锐全清光。
再说说城里的情况。祖大寿可是名将,皇太极挺看重他,围了十天就开始劝降。结果祖大寿压根不理他。围了不到半个月,八月十六,松山来了两千救兵,结果人太少,被后金兵轻松干掉了,第一次救兵没成功。后来明朝又组织了几次,照样被全灭。皇太极这“围城打援”的招,算是真见效了。
从八月六围城到九月十九,大凌河被围了四十八天,城里早没粮了。十月七和九,皇太极两次写信给祖大寿、何可纲、张存仁,劝他们投降,祖大寿还是不干。九月二十四,明朝终于来了四万救兵,带队的是监军张春。这可是祖大寿最后的指望了,要是这波救兵再不行,他真撑不住了。
九月二十七,张春带兵过小凌河,往大凌河城来,离城十五里地碰上了后金兵。张春为了防骑兵,用了好多战车,车上装着火器。刚开打,八旗兵吃了点亏,冲了几次都没冲破,战车阵慢慢往前压。

最后说说结局。刚开始打完,皇太极用了红衣大炮,还亲自带兵冲锋。明军被打得节节败退。皇太极早就在他们撤退路上埋了伏兵,溃兵遇到伏兵,大多直接投降了。张春和三十多个将领被活捉。第四次救兵全军覆没后,崇祯手里真没兵可调了——毕竟国内起义军也闹得厉害,得留兵平乱。
十月初七,皇太极又给祖大寿写信。十月二十五,祖大寿 finally 想通了,请后金将领石廷柱进城谈投降。当晚,祖可法、祖泽润、刘天禄、张存仁四个跟着石廷柱到了后金大营,皇太极亲自出来接,四人跪下拜,皇太极赶紧扶起来,用女真人最尊敬的抱腰礼见了他们,还摆了宴席请客。皇太极对降将这么好,其实就是想瓦解明朝军队的士气。
十一月初九,大凌河之战彻底打完了。后金这一仗,围城、劝降、攻坚、打援全用上了,赢了;明朝又输了。战后明朝关外精锐基本没了,这事儿肯定加速了明朝灭亡、清朝兴起,给后来清朝进中原打下了好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