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用宦官的先例那么多-明朝皇帝为何还重用太监 (重用宦官的朝代)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皇帝和宦官,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在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的事情各个朝代偶有发生,尤其以汉朝和明朝为盛,如果说汉朝末期的,十常侍之乱,是历史的偶然事件,那么明朝的宦官乱政则几乎...
说到明朝皇帝和宦官,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刘瑾、魏忠贤这些“大反派”,但其实里面门道挺多的。
历史上宦官干政的事儿,各朝代都有,但要说闹得最凶的,汉朝和明朝肯定排得上号。汉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算是偶然,可明朝的宦官乱政,简直像根甩不掉的尾巴,从头到尾都没消停过,尤其是刘瑾、王振、魏忠贤这几个,臭名昭著程度拉满。
不过话说回来,明朝的宦官也不全是“坏人”,比如郑和,还有他的副手王景弘,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传说郑和七下西洋,不光是为了让大明的威名传遍四海,还有个秘密任务——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先岔个题,说说明朝为啥有这么多太监。其实在东汉之前,“宦官”不全是阉人,就是被宫刑过的。后来秦朝、西汉时,受宫刑的人多了,东汉怕再出个像嫪毐那样祸乱后宫的,干脆规定:宦官必须用太监(阉人)。
那问题来了,太监管管后宫吃喝拉撒就算了,明朝皇帝为啥还这么信他们,让他们掺和国家大事呢?

太监无后
人是自私的,但对子女这事儿,真能掏心掏肺。所以皇帝用太监,就是怕权臣为了给子女铺路,敢铤而走险乱政。再说了,太监没后代,就算权倾朝野,死了也传不下去,权力最后不还得回到皇帝手里?阿帅觉得,这“无后”一条,就是皇帝重用他们的根本原因。

分散权力
历史上好多朝代完蛋,都是因为大臣权力太大,甚至压过皇权。明太祖朱元璋肯定吃过这个亏,一上台就废了宰相,省得权力落宰相手里。他还盯着大臣们,搞锦衣卫监视,甚至拉太监来制衡群臣,把权力给分散了。

分担工作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自己特别勤勉,废了宰相后,奏章都是自己熬夜批。但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的后代们都是含着金钥匙的,哪受得了天天批奏章的苦?明朝中后期,不少皇帝为了偷懒,就把批奏章的活儿交给信得过的太监。这样一来,太监得识字才行,识字了就被委以重任,替皇帝分担活儿。

报恩因素
朱元璋死后,没传位给儿子,给了孙子朱允炆(建文帝)。建文帝一上台就削藩,惹得藩王们不满。燕王朱棣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打进了南京,夺了权。据说这过程中,太监帮了不少忙。朱棣上台后,就把太监当成了自己人,心腹看待。

我是“读点历史,以之为鉴;学点文化,服用风雅。”的【阿帅话文史】关注我,一大波优质内容即将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