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蒙古大汗与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为什么能够最终胜出 (成为蒙古大汗的原因)
你真的了解忽必烈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成吉思汗铁木真当年传位嫡三子窝阔台,而忽必烈的父亲乃是拖雷,按理来说忽必烈是没有机会掌握蒙古,最终建立元王朝的,但命运总是充满意外和巧合,汗王正...
忽必烈这人,你真的了解吗?按理说,他本来跟大汗八竿子打不着,结果最后愣是成了元朝的开国皇帝,这中间的弯弯绕绕,比电视剧还精彩。
成吉思汗当年把汗位传给了三儿子窝阔台,忽必烈他爹拖雷,按理说根本轮不到他。可命运这玩意儿,谁说得准呢?意外多得是。
这就有点意思了,窝阔台当了汗,可实力最强的偏偏是拖雷。后来窝阔台和拖雷都先后走了,蒙古黄金家族内部就炸了锅。尤其是窝阔台的儿子贵由继位之后,他媳妇儿乃马真后临朝称制,结果蒙古各地的王爷们纷纷不买账,最后拖雷的儿子蒙哥硬是通过库里勒台大会抢过了汗位,蒙古汗王一脉,就这么从窝阔台家转到了拖雷家。这一转,可就给忽必烈铺了路。
按蒙古老规矩,家业一般是留给小儿子,也就是幼子守灶。但成吉思汗晚年好像不太按常理出牌,把汗位给了正妻生的三儿子窝阔台,可军队、百姓、这些硬货,大部分都给了小儿子拖雷。

南宋开庆元年,蒙古大汗蒙哥打宋朝的时候,居然死在了钓鱼城。这一下,亚欧大陆的格局全乱了。蒙哥走得突然,没指定继承人,他一死,蒙古各支的王爷们都赶紧往回跑,准备抢汗位。
当时能跟忽必烈竞争的,主要有两拨:一拨是蒙哥的儿子们,另一拨就是忽必烈这些弟弟们。蒙古那边跟中原不一样,没硬性规定必须兄终弟及或者儿子接班,讲究能者为王。蒙哥那些儿子们年纪还小,没经验,反倒是忽必烈他们这些正值壮年的叔叔们,更有优势。
蒙哥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当时被留在哈拉和林守家,占着地利。至于忽必烈和旭烈兀,各有各的难处。旭烈兀正在西征路上,都快打到埃及了,听到蒙哥死了,只能停手。忽必烈呢,处境更糟。蒙哥刚当上汗的时候,让他总管漠南那片儿,忽必烈打大理、打中原,战功赫赫,又跟中原的汉人士大夫混得熟,封地发展得挺好。可这就惹麻烦了,那些反对汉法的蒙古贵族不乐意,蒙哥也开始猜忌他,觉得他太得中原人心了。
蒙哥这人吧,脾气挺冲,自己说“遵守祖宗规矩,不学别人那一套”,对汉法压根儿瞧不上,对忽必烈也越来越不满。他手下的人就给蒙哥上眼药,说忽必烈两大罪状:一是中原老百姓都归顺他,叫他“贤王”;二是他手下的人太敢作主,早就超出了“只管军事”的承诺。
1257年,蒙哥派亲信阿蓝答儿和刘太平去查陕西、河南的账。阿蓝答儿查得那叫一个狠,其实就是给忽必烈总管漠南的事儿找茬。查着查着,蒙哥干脆把忽必烈设的经略司、宣抚司这些都给撤了,兵权也收走了。《元朝名臣事略》里写了,丁巳年,丞相阿蓝答儿去查陕西、河南的账,把宣抚司这些都给撤了……第二年,忽必烈亲自跑去哈拉和林见蒙哥,事情才稍微缓了点,可那些之前设的机构,全都被废了。

忽必烈手下的人,也跟着遭殃。面对蒙哥的步步紧逼,忽必烈只能先退一步,听了谋士姚枢的话,把家眷留下,自己一个人去哈拉和林见蒙哥。蒙哥一看弟弟这么听话,只身前来,气消了不少,宴会上还哭了。《元史》记载:又酌之三至,帝泫然,上亦泣下,竟不令有所白而止。不过宴席一散,忽必烈虽然躲过一劫,但还是被削了所有实权,蒙哥找借口说他身体不好,让他留在漠北养着,过了好久才让他重新出来,跟着南征大军。蒙哥死的时候,忽必烈刚打到汝南。
蒙哥的三个弟弟里,忽必烈是第一个知道死讯的,不过一开始他听俘虏的宋军说蒙哥死在钓鱼城,还以为是谣言,后来是他乳母派来的密使确认的——他乳母是拖雷的庶妃,生的儿子木哥跟忽必烈关系铁,当时蒙哥大军北撤的指挥权,就在木哥手里。
汗位空出来了,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三人,谁不想当?
说实话,这三个人里,忽必烈手里的力量最弱。而且按当时的情况,他突然往回跑抢汗位,既没名分,也没功劳,就算开库里勒台大会,被选为大汗的可能性也不大。
琢磨来琢磨去,忽必烈决定按蒙哥原来的计划接着打鄂州。一来,显得他继承了蒙哥的遗志;二来,他继续南征,给其他撤退的蒙古大军断后,这形象一下子就上来了。这可不是光为了面子,他一过长江,跟从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大军快汇合了,其他蒙古一看他动了,也跟着响应。木华黎家的忽林池带着札剌亦儿大军渡江支援他,最后弘吉剌部、札剌亦儿部都站到了他这边,东部左翼的塔察儿他们,也对蒙哥有意见,想跟忽必烈汇合。
这时候,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已经开始准备登基了。他一方面发蒙哥的死讯让大家来参加葬礼,一方面偷偷招兵买马。蒙哥的亲信阿蓝答儿还跑到忽必烈封地开平附近,威胁开平的安全。还好忽必烈的妻子察必挺得住,一边敷衍阿蓝答儿,一边派脱欢给忽必烈送信,让他赶紧回来。

最后,忽必烈跟宋朝议和,率军北返。一到燕京,他先下手为强,在东道诸王和自家亲贵的支持下,1260年在开平开库里勒台大会,正式当上了蒙古大汗。结果,他称汗的第二个月,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也开了库里勒台大会,同样称汗。这下好了,蒙古出了两个汗王。
按蒙古规矩,给先可汗办丧礼、在本土开库里勒台大会的才算正统,那阿里不哥就是正统,忽必烈在草原东南角称帝,没参加葬礼,那就是叛逆。所以支持阿里不哥的人不少。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其他王爷也没闲着。术赤一系的别尔哥汗支持阿里不哥;察合台一系的木八剌沙汗,说支持蒙哥的决定,可蒙哥没指定继承人;旭烈兀本来也想抢汗位,刚到伊朗的大不里士,听说俩人都称帝了,干脆放弃,在伊朗建了伊儿汗国,自己当汗;旭烈兀的儿子木木忽儿,还参加了阿里不哥的登基礼。窝阔台一系的人,有的支持忽必烈,有的支持阿里不哥,乱成一锅粥。
其他势力里,支持忽必烈的有合丹汗、阔端之子只必帖木儿、东道诸弟兀鲁斯;支持阿里不哥的是海都汗、蒙哥的儿子们和他们的后妃家族;贵由的儿子们保持中立。
看着势均力敌,但背后的力量差远了。支持忽必烈的,相当于“造反”,成功了才有活路,失败了就完蛋;支持阿里不哥的,大多是口头支持,在观望,就算阿里不哥输了,他们也能倒戈,没什么损失。

1260年,陕川争夺战打起来了。蒙哥原来的大军退守六盘山,阿里不哥派阿蓝答儿去接管精锐,忽必烈也派人去抢。最后,忽必烈联合窝阔台系的支持者、河西诸王,打败了支持阿里不哥的浑都海,杀了阿蓝答儿,蒙哥南征大军的大部分精锐,都落到了忽必烈手里。
赢了之后,忽必烈北上打哈拉和林,把阿里不哥的军队打跑了,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让移相哥守哈拉和林,自己回了开平。结果阿里不哥喘了口气,靠他妻族的支持又杀回来,偷袭哈拉和林成功了。可他实力跟忽必烈差太多,被忽必烈围住,只能向西边的蒙古诸汗求援。
本来察合台汗国的木八剌沙母子支持阿里不哥,可阿里不哥想让更亲信的人去管察合台汗国,派了心腹阿鲁忽过去。阿鲁忽到了之后,不但不听阿里不哥的,反而反叛,投了忽必烈。阿里不哥一听,气疯了,带着剩下的兵去打阿鲁忽,还把察合台汗国的降将士兵全杀了。按蒙古规矩,争位一般不牵连外人,阿里不哥这么干,人心都散了。那些观望的王爷,纷纷倒向忽必烈,阿里不哥彻底孤立,最后只能投降。
1271年,大局已定,忽必烈取《易经》里“大哉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大元”,自己从蒙古大汗变成了大元皇帝,元朝就这么正式建立了。

忽必烈能赢,关键在哪儿呢?首先,他得人心。虽然是蒙古人,但在中原待久了,用汉法,跟那些只会蛮干的蒙古贵族不一样;其次,战略对,不管是蒙哥刁难他,还是跟阿里不哥争位,他都听了谋士的,最后扭转了局面;最后,队友给力,对手总犯浑。忽必烈身边能人不少,他也会用人,阿里不哥他们太自负,老出错。
忽必烈他爹当年不是继承人,他自己一开始也没这命,能最后赢下来,一半是运气,一半是真有本事。这事儿,说起来真够传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