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是如何防止宦官干政的-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后 (她又是如何防疫的英文)
刘娥垂帘听政,需要宦官在她与臣子之间架起桥梁,传递消息,这样就导致了宦官权利增大,那么刘娥是如何防止宦官干政的呢?她如何处置乱政的宦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雷允恭为宦官...
刘娥垂帘听政,总得靠宦官在中间传话,搭个桥,把消息递来递去。这么一来,宦官的权力就跟着大了。那她咋防着宦官干政呢?又咋收拾那些乱来的宦官?咱接着往下唠。

雷允恭这宦官,官职是入内内班院押班,能自由进出禁宫,刘太后垂帘听政那会儿,他更吃香了。他当大臣和太后之间的“传声筒”,能结交大臣、里里外外通气,身价跟着水涨船高。那雷允恭能不能真的大权在手?就看刘太后怎么处理“军国大事”了。
刘娥是宋朝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以前没这先例,仪式、制度上都没啥现成的规矩可依。但事儿不能不办啊,真宗驾崩后休朝,大臣们又三番五次上书请她听政,刘娥只能硬着头皮上。
那听政咋整?王曾提议,学学东汉的做法,五天去承明殿上一次朝,皇帝坐左边,太后坐右边,前面垂个帘子,听大臣们奏事。
丁谓呢,心思就不一样了,他想自己说了算。他就提,皇帝每个月初一、十五才见一次群臣,大事儿让太后和皇帝直接找宰辅大臣商量,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雷允恭传话给太后,让太后直接拍板。
丁谓这法子,说白了,就是把太后的地位和权力摆在皇帝上头。皇帝基本不掺和,小事儿太后定,大事儿皇帝还得和太后、宰辅大臣们一起商量,一个月见大臣就两次,皇帝这不成摆设了?
王曾一听就觉得不对劲,说按丁谓说的,宦官权力也太大了,皇帝、太后和宰辅大臣之间夹个宦官“中间人”,迟早要出事儿。丁谓压根不听。
王曾还跟刘太后上奏说:“咱们大宋是太祖、太宗和先帝真宗的天下,不是太后的天下,咋能让皇帝和太后两边分开处理政务呢?这不仅让皇帝和大臣们隔阂了,还把上奏的权力交给宦官,这可是天下大乱的前兆啊!”
结果呢,刘太后最后还是选了丁谓的法子。为啥?这样她能管的事儿更多,而且她的决策比皇帝还重要。
其实啊,丁谓和雷允恭早就勾搭上了。这么着,丁谓比其他辅政大臣权力还大,还能提前知道政务机密。
听政的模式定下来后,朝堂上的事儿就跟着开始了:“三月庚寅,第一次去崇德殿上朝。皇太后在承明殿设个幄帐,垂着帘子见辅臣。”
丁谓他们上奏说:“太后您受先帝遗命总管政事,大家心里都服帖,这真是天命所归啊。”看起来丁谓他们和刘太后已经把听政模式定死了,执行起来也没啥异议。
那会儿丁谓深得刘太后信任,两人还看上了同一个打击对象:寇准和李迪。寇准又被贬了,从道州贬到雷州;李迪呢,被扣了个“朋党”的罪名也贬了。
这时候王曾觉得寇准被牵连处置得太重,提出质疑。丁谓就拿王曾以前和寇准的来往说事儿,反过来威胁他,王曾怕受牵连,只能闭嘴。这也为后来“雷允恭事件”发生后,王曾非要严办丁谓埋了个伏笔。
雷允恭把自己揽来的差事搞砸了,正好给了刘娥收拾他的借口。丁谓当上了山陵使,雷允恭也想掺和一脚。他啊,是第一个踩到刘娥底线的人。
山陵使这差事本来就不容易,修陵寝的时候要挖大片地,谁光看地表也分不清好坏,万一碰上水脉,更麻烦。
雷允恭到陵寝没多久,就碰上难题了。判司天监跟他说,山陵上百步远有个穴位,对子孙后代好,跟汝州赵廷美的坟穴差不多,赵廷美的子孙可多了。
真宗就剩一个儿子继位,没多子多孙,这对他来说挺遗憾的。雷允恭立马问为啥不用这穴位,司天监说这穴位可能有水脉,雷允恭拍板说“就用它”。他为啥这么坚决?估计是修陵寝是头等大事,得反复检查,拖拖拉拉怕赶不上七月的期限。
所以雷允恭仗着刘太后信任,直接让司天监的人按他说的办,压根没问山陵使丁谓和刘太后的意见。
后来雷允恭虽然进宫跟刘太后报告了这事儿,但已经先挖了。刘太后对他“不跟别人商量就拍板”的行为不太高兴,让他去问问丁谓的意见。结果雷允恭跟丁谓一说,“丁谓也知道不行,但怕得罪雷允恭,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就嗯嗯应付。”
雷允恭在丁谓那儿没得到明确答复,却骗刘太后说丁谓没意见。结果陵寝修出问题了,他这责任想躲都躲不掉。
没过多久,上头果然挖到石头,石头挖完水就冒出来了,施工难死了,议论纷纷。丁谓一开始还想包庇雷允恭,没说实话,但问题解决不了,其他官员从陵寝回来,把这事告诉了刘太后。
刘娥问丁谓这事儿,丁谓想瞒也瞒不住了,雷允恭捅的娄子实在太大了。这时候,王曾、吕夷简这些一开始被丁谓排挤出核心的官员,也跟着蹦出来。一番调查下来,修陵的事得重新商量,雷允恭因为擅自挪动陵墓位置导致淹水,被判杖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