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为什么没反抗-明朝北伐的时候 (蒙古人为什么仇视我们)
明朝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朱元璋绝对是能数得着厉害角色,最厉害之处,出身草根,从开局一个碗,却跻身青云,在南京称帝,然后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和驭下之术,...
明朝的故事,大家多少听过点?今天咱们换个聊聊朱元璋,这位大佬可太有意思了。
中国古代皇帝里,朱元璋绝对排得上号,是真·狠人。
最牛的是啥?草根出身,开局就一个碗,愣是爬到了皇帝的位置,在南京登基称帝。
靠着脑子好使又会管人,愣是建了个撑了近三百年的明朝。

连毛主席都夸他:“自古能打仗的,李世民排第一,朱元璋排第二。”
他带着队伍一路往北打,占了元大都,拿回燕云十六州,把元顺帝赶回草原,算是给汉人又统一了一次天下。
说白了,他把宋朝以后汉人那窝囊样给改了,崖山海战的耻辱算是报了,汉人的颓势也被他拉回来了。
不光打仗厉害,他当皇帝时管少数民族那一套,也真有两下子。
跟元朝比,明朝的民族关系和睦多了,不像元朝天天跟少数民族火药味十足。
问题来了,那时候没有啥少数民族自治区,他咋管住那些彪悍的少数民族呢?
先说说为啥元朝会完蛋
吴晗在《朱元璋传》里写元朝那段,我看完都替汉人憋屈——蒙古人的统治,简直一潭死水!没一点活气,连说话都得小心翼翼,历史都不敢说,出门还得带通行证,跟坐牢似的。整个社会就跟烂掉的鱼一样,慢慢就臭了,等着完蛋。
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元朝那时候,汉人过得是真惨。
元朝末年那会儿,血腥得很,这么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元朝政府觉得,蒙古人就是比其他民族高一等。
汉人那时候连根针都不能带,更别说弓箭了。当官?蒙古人当正的,汉人只能打下手。甚至有人提议:“汉人对国家没用,全赶去放牧得了!”
汉人当时编了句顺口溜:“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这奉使就是元朝派下来的钦差,本来该查民情的,结果一个个跟土匪似的,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
说白了,这些钦差就是一群贪官污吏,脑满肠肥,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
他们到处抢钱、勒索,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
元朝这么作死,老百姓当然要反抗。朱元璋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明白民族问题有多重要,也琢磨出咋推翻元朝,以后咋管少数民族。
那朱元璋具体咋做的呢?先拿刀说话,再讲道理
明朝刚建立那会儿,边疆还没完全搞定,少数民族跟朝廷的矛盾挺大。
北元的蒙古贵族不服,老想着反攻,也不愿意投降明朝。
那些已经在明朝地盘上的蒙古人,也提心吊胆,怕朱元璋跟元朝一样歧视他们。
一开始朱元璋在北伐檄文里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听着挺大汉族主义的,确实也打了好几仗,想靠武力让他们服气。
但檄文里也藏了句软话,挺有意思的:
“蒙古、色目人,虽然不是汉人,但都活在同一个天下里。要是懂礼义,愿意当臣民,就跟咱们汉人一样对待。”
他还跟手下将士下令:“打仗别乱杀人,别抢老百姓东西,别烧房子,别毁农具,别杀耕牛,别抢人家姑娘。元朝的皇亲国戚都要好好对待,谁敢违反,严惩不贷!”
这招“华夷一家”挺管用,不少蒙古、色目人就不那么抵触了,矛盾缓和了不少。对瓦解北元、统一全国有好处,也让老百姓觉得朝廷不错,新政权稳住了。
不光这样,朱元璋对元朝的皇亲国戚也很好。
洪武三年,手下李文忠抓到了元顺帝的孙子买的哩八剌和一帮妃子。
朱元璋说:“元人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统治中原一百年,老百姓也过得还行,我祖上也沾过他们的光。虽然古时候有抓到俘虏献祭的规矩,但我下不去这个手。快给他们换上咱们汉人的衣服,让他们来谢恩吧!”
那些已经归顺的元朝人,朱元璋也没过河拆桥,给钱给物,还提拔他们当官。
他对使者说:“真心待人,陌生人都能变成一家人;猜忌防备,亲骨肉也会变仇人。对这些归顺的元朝人,就得好好安置,真心相待。”

他还尊重蒙古人的习惯,让他们该干嘛干嘛,该种地种地,该放牧放牧,官府要多照顾。还说“元朝人都是我的孩子”,让他们和汉人通婚,双方愿意就行。
其实啊,靠武力让北元服气,效果一般。
反而是他“用仁德感化”那一招,给北元贵族好处,不少人就投降了,北元垮得更快。
朱元璋从这儿学到了经验,后来管南方少数民族,也用上了类似办法。
接下来就是南方了,朱元璋又是怎么管的呢?还是那招:威德兼施
元朝的时候,南方少数民族和汉人一样,都是“南人”,地位最低,日子苦得很。朱元璋抗元的时候,就派兵到南方打那些不听话的武装,顺便招抚当地的少数民族。
古代南方叫“南蛮”,又湿又热,男人容易早死。少数民族住的山里,还有毒瘴气,环境挺恶劣。
当地人性格也彪悍,宗族之间老打架。要是搞不定他们,朱元璋想管好全国就是句空话。
那他咋办的呢?
就一个原则:实用主义。
啥意思呢?就是看情况办事,灵活得很。
当时有人建议,像打元朝那样用武力征服。朱元璋说:“用不治理的方式来治理,何必动兵呢?”应该“让他们安稳,跟他们讲道理”。
为啥?因为南方少数民族和元朝人不一样。元朝人和汉人是死对头,矛盾深得很;南方少数民族跟汉人立场本来就差不多,不用硬来。
政治上,朱元璋搞了个“土司制”,让本地人管本地人。
这老办法挺管用,帮他瓦解了元朝在南方的影响力,也让少数民族愿意归附,方便他管理南方。
但他也怕土司做大,影响中央集权,就在一些地方搞“改土归流”。除了让少数民族头目当土官,还在关键地方派驻军队,派汉族官员去,土官和流官一起管。
这么一来,少数民族觉得有自主权,朝廷也能管住地方,两边还能多交流。
比如贵州有个叫马晔的都督,在彝族地区搞改土归流,方法太粗暴,还羞辱拷打土司奢香夫人,结果彝族人怒了,想造反。
朱元璋赶紧让水东土司刘淑贞去劝奢香,还让她跟着奢香一起到京城告状。
奢香到京城告了马晔的状,还说“我愿意开发边疆,世世代代保护边境”。
朱元璋对奢香真做到了“让她安稳,真心待她,跟她讲道理”,奢香也很感激,果然开了边境,设了九个驿站,还送粮食给朝廷。
经济上,朱元璋主张“根据当地习惯来治理”,对老百姓宽厚点。
西南地区山高水冷,朱元璋体谅老百姓,少收税。贵州遇到天灾,他下令减税甚至免税,还让交当地的土特产,别增加老百姓负担。
广西、云南这些地方基础差,他就修水利、修路,建驿站,“六十里一个驿站”,方便交通。
他还让军队屯田,种地自给。还让少数民族首领到京城来做买卖,把科学知识和生产工具带回去,当地经济和农业发展很快,两边关系也好了不少。
但比经济和政治更重要的,是教育。当时很多汉人觉得“少数民族是禽兽,不能教化”,朱元璋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少数民族也能学礼仪,“能遵守声教”。
他在全国各地都办学校。
广西的少数民族归顺明朝后,有大臣建议把他们迁到内地。
朱元璋说:“这些人还不懂礼仪,应该派重兵守着,教他们知道是非对错,不用花大价钱把他们迁走。”
他教化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让土司的子弟到京城国子监学习;二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办儒学学校。
那会儿可热闹了,“学校里读书声不断,礼仪规矩都跟汉人一样”。
这么一来,少数民族的教育进步了,也培养了不少人才。懂礼仪的少数民族就跟汉人安安稳稳地住在一起。
总的来说,朱元璋的民族政策,就是“华夷一家,不分彼此”
他这一套“威德兼施”,就是先有武力做后盾,再用好处招抚。真要打起来,也是先招抚,招抚不了再动手。
说白了,就是他这人挺仁厚,靠德行来治理少数民族。
这么干,少数民族地方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快,民族差异也小了,慢慢融合到一起,帮他统一了全国。
他把那些几百年没在中国版图里、甚至自己建政权的西南地区,又给拉了回来,还移民过去,让这些地方成了中国的一部分。这功劳可太大了,不然我们现在去云南,说不定还得办签证呢!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在当时算是很牛的解决办法,现在也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毕竟啊,民族融合、消除差别,国家才能安稳,长久太平,这也是人类文明该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