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北宋名臣曹利用最后是怎么死的-揭秘 (北宋大臣曹利用)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从古至今,无论是朝中重臣,还是边远小官,都需要研究的一门学问,那就是坚持原则,只有能在官场上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名臣...

admin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官场上混,最要紧的其实是守住自己的底线,不然哪天站不稳,摔了跤可没人扶。今天咱们聊的这位,当年可是风光无限,最后却栽了个大跟头,问题就出在他没守住那条线。

说到澶渊之盟,估计不少人都听过。那时候辽圣宗和萧太后带着大军,说要收复瓦桥关(就是现在河北雄县那儿),宋朝这边呢,向来重文轻武,宋真宗对辽国军队怕得要死,本来都想跑回南方去,结果大臣寇准硬是把他拉到澶州(河南濮阳)督战。运气不错,宋朝将领一箭射死了辽国大将萧达凛,宋真宗觉得这下有和谈的资本了,辽国也没真想一口吃掉宋朝,最后两边就签了盟约,因为澶州又叫“澶渊”,所以叫“澶渊之盟”。

北宋名臣曹利用最后是怎么死的-揭秘 (北宋大臣曹利用)(图1)

宋真宗当时正愁派谁去和谈呢,正好曹利用进朝述职。这曹利用当时官儿不大,就是个经略安抚使,说白了就是给皇帝跑腿的,但他能说会道,宋真宗一看,嘿,这人不就合适嘛?可他又觉得曹利用官太小,说话没分量,就让枢密院去考察考察。没想到第二天,枢密使王英亲自来推荐,说让他当和谈代表绝对没问题。宋真宗就把他叫来,说:“这次去谈,对方肯定要钱要地,要钱行,要地没门!”

曹利用拍着胸脯保证完成任务,宋真宗又画了条底线:赔款别超过百万两白银就行。结果寇准一听,瞪着眼睛又加了一条:“超过三十万两,我就砍你脑袋!”曹利用领了命,跑到辽营,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跟萧太后唇枪舌战好几回,最后真谈成了,赔了三十万两。自此他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尚书的高位。

北宋名臣曹利用最后是怎么死的-揭秘 (北宋大臣曹利用)(图1)

曹利用这人吧,确实有本事,口才好,所以才成了朝中重臣。到了太后刘娥垂帘听政的时候,更器重他了,朝廷的事儿没他签字都不行。曹利用性子直,眼里不揉沙子,刘娥写的升官或者发钱的条子,他经常直接驳回。刘娥虽然心里倚重他,但也拿他没办法。可这么一来,他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身边的太监,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这时候有个太监发现,曹利用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近人情”。他每次递太后的条子,只要多跑几趟,总有一两个能批下来。曹利用的意思其实很明显,就是不想跟太后闹得太僵,偶尔给点面子。可就这点“破绽”,被小人抓住了。太监直接跟太后说:“我们去曹府送了大红包,事儿才办成的。”刘娥一听,火噌就上来了,心想这曹利用也太虚伪了,二话不说就把他罢官贬职。曹利用最后忧愤交加,自杀了。

想当年,寇准给他划的三十万两红线,就是他的护身符。曹利用靠着这条红线,在辽国谈判成功,立了大功。可他当上大官之后,自己把红线往松了改,结果被人钻了空子,不仅丢了官,连命都没了。

曹利用啊,他压根就没明白当年寇准给他“画底线”是啥意思。

人活着,总得给自己立点规矩,底线高低是其次,关键是得守住。一旦破了底线,到处都是漏洞,最后只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上一篇: 曹利用是什么人-他为什么没有得到重用 (曹利用是好的吗) 下一篇:唐律-还增加了哪些刑罚-宋朝除了继承-的五刑外 (《唐律》)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