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吕端简介-宋朝名副其实的-有职有权的宰相 (北宋名相吕端文言文)
吕端,935年,1000年,,字易直,北宋时期的大臣,北宋幽州安次人,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其祖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下做判官,其父吕琦官至后晋兵部侍郎,其兄吕余庆,后晋时,以荫补官,入宋,历知成都...
吕端,字易直,935年出生,1000年走的,北宋幽州安次人,就是现在的河北廊坊安次区。他祖上是吕兖,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手下当过判官;他爸吕琦官更大,做到了后晋的兵部侍郎;他哥吕余庆也不差,后晋时就靠着门荫入了官场,到了宋朝,还当过成都府、蔡州的知州。
进了宋朝后,吕端官运挺顺,从太常丞、浚仪知县这些地方小官,一步步干到成都知府、开封府判官,后来还当上了户部郎中、大理少卿,到了淳化四年(993年),他升了参知政事,年底的时候,寇准也来了,跟他一起当参知政事。
咸平元年(998年)夏天,吕端身体不太行了,想辞官,宋真宗没让,还免了他每天上朝的麻烦,亲自跑到家里看他。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走了,66岁,追赠了司空,谥号是“正惠”。

差不多一千年前的北宋,太宗、真宗那会儿,吕端家两代人都在朝廷当官,他从地方小官慢慢往上爬,最后做到了枢密直学士、参知政事,最后还当上了宰相。
吕端这人长得挺精神,性格也宽厚,待人忠恕,爱交朋友,讲义气,不怎么在乎钱,还喜欢施舍。他处理政事确实有两下子,慢慢就被宋太宗看上了,挺重用他的。早先吕蒙正当宰相的时候,太宗就有想让吕端上来的意思。后来太宗跟人商量提拔吕端当宰相,有人反对,说吕端这人“糊涂”。太宗听了,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直接说:“他小事糊涂,大事可不糊涂。”其实这时候,太宗心里已经定下要让他当宰相了。
太宗还写过一首钓鱼诗,里面有句“欲铒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部钓鱼人”,意思就是这宰相的位子,非吕端莫属了。没过几天,太宗就让吕蒙正改当参知政事,吕端正式成了宰相。
吕端当上宰相后,做事稳稳当当,不急不躁,处事也公道,还廉洁,朝里朝外的人都夸他。太宗听到的奏章里,大多是说他好的,对他的印象自然更好了。
吕端当宰相那年是至道元年(995年),从参知政事升上来的,这时候他已经60岁了。太宗后来还挺后悔,说自己重用吕端太晚了。不过呢,太宗也有顾虑,特别是对寇准,怕吕端当宰相后寇准心里不舒服,就先让两人“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说白了就是吕端和寇准隔天轮流掌管相府大事,俩人平起平坐,太宗在旁边看着。
当时朝里的奏折一堆,意见也五花八门,但吕端很少主动提意见。过了段时间,宫里传来了太宗的亲笔谕旨:“以后朝中的大事,必须经过吕端仔细审核,才能上报。”这道旨意,明显是太宗更信任吕端了。吕端觉得这事儿不能再推了,就干脆接下了,该干嘛干嘛。这时候,他才算真正成了有实权的宰相。后来吕端的名声越来越大,一直传到后代,成了大家口中的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