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的通判是什么官职-拥有多大的权力 (宋朝有通判吗)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通判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宋代由于冗官、冗兵而国库空洞,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处所上的官员互相监察而设立了太多官职,造成的后果是不但机构痴肥并且义务分别不明...
宋朝那会儿,因为官员太多、军队太臃肿,国库都快空了。宋太祖赵匡胤为了让地方上官员能互相盯着,设了不少官职,结果呢,机构越来越臃肿,职责也乱糟糟的,办点事儿得经过好几个审批环节。就像《知否》里女主盛明兰她爹盛纮,在扬州当的通判,就是宋朝设的一种官职。
好多人看到“通判”俩字,第一反应就是“判官”,觉得是地方大手子手底下帮忙的。其实隋朝和宋朝确实有判官这职位,一般是地方主官自己提拔,帮他管一块儿政务。但通判跟判官其实没啥关系,权力可比判官大多了,甚至比地方的知府还大。
通判一般都是朝廷直接派下来的,管着地方的钱粮、军队、户口这些事儿,连刑狱诉讼都得帮着知府一起管。为啥说他权力比知府还大呢?因为知府要是想发个公文调动军队、钱粮,没通判的印鉴根本不顶用。当然通判的官阶比知府低,但权力可一点不少。
通判比知府权力大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他盯着上级官员呢,包括跟他平级的知府。工作上但凡有啥差错,通判能直接捅到朝廷去。而且通判的政绩考核是朝廷直接管的,所以一州的通判,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盛纮在扬州本来也算个地方大员,手里握着不小的权力,就连知州都得给他几分面子。只不过盛纮这人一向本本分分,后来又被调到汴京当差,所以在剧里才显得那么畏畏缩缩、逆来顺受。毕竟京官的官衔普遍高,还有不少他惹不起的大人物。
不过从他殷实的家境也能看出来,盛纮这个官当得还是不错的。不光有好多田产铺面,家里还养着一大堆下人和丫鬟,这还不算他偷偷给林小娘的私房钱。而这些,差不多都是盛纮当官后自己挣的。
还有一点,从王若弗娘家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盛纮还是有点人脉和本事的。王若弗她爹是皇帝的老师,她娘是户部侍郎的闺女,都是正经的望族贵胄。她娘家肯把她嫁到盛家,除了盛老太太的面子,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盛纮的前途特别光明。后来事实证明,王家看人的眼光还真不错。
通判这个职位的设立,最早能追溯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就是因为被手下“黄袍加身”,自己才当上了皇帝。为了防止这种事再发生,他把当年一块儿打天下的兄弟们叫到一块儿,用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收走了他们手里的兵权。
为了安抚好这些跟着自己打江山的兄弟,赵匡胤不光给了不少金银财宝,还把他们调到地方当节度使,让他们没法在京城跟朝臣勾结。不过宋朝刚建立那会儿,还沿袭着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地方的节度使简直就跟“土皇帝”似的。为了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朝廷把不少权力下放到了地方州府的主官身上,为了盯着他们,才有了通判这个职位。
朝廷用通判盯着知府,那通判又该由谁来盯着呢?朝廷想了个招:把通判的官阶压低一点。一般的知府都是正五品或者从四品,通判呢,是从五品到正六品,这样就能互相制衡了。能当通判的,一般都是盛纮这种清流人家出身的士子。所谓的清流人家,就是那种品德端正、又有名望的家族,想当公认的清流,得靠几代人攒口碑。所以盛纮才会把清流人家的名声看得比后代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