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没有他就没有明朝两大盛世-夏元吉是什么人 (为什么没有他呢)
对夏元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的归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听闻朱棣病逝后,第一时间封锁京城,然后亲自跑...
最近刷到夏原吉的故事,越看越觉得这人有意思,明朝官场里少见的“账房先生”式人物。
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征归途中病逝的消息传到京城,太子朱高炽第一反应不是急着登基,而是先封锁消息,然后撒丫子往监狱跑,边跑边喊“夏原吉!夏原吉!”——他惦记的,是个刚从牢里捞出来的囚犯,夏原吉。
《明史》里写:“崩闻至,太子走系所,呼原吉,哭而告之。原吉伏地哭,不能起。”夏原吉听说朱棣没了,直接瘫地上哭晕过去,朱高炽赶紧下令放人。
夏原吉是谁啊?朱高炽为啥这么急着救他?其实不光朱高炽惦记,朱棣临死前也念叨着他。今天就掰扯掰扯这位明朝“账房先生”的传奇。
一、朱元璋一眼相中的老实人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取消了科举,让各地官员“举贤”。有个叫夏时敏的官员被推荐到湘阴当教谕,就在那儿定居了。可惜没两年,夏时敏病死了,留下老婆孩子,儿子就是夏原吉。
夏原吉从小就聪明,后来进了太学。洪武后期,太学挑了批优秀学生去翰林院写东西,结果朱元璋突然来视察。一屋子学子要么打闹要么发呆,就一个叫夏原吉的年轻人坐得笔直,跟旁边格格不入。朱元璋一看就乐了,这孩子行!一问名字,直接提溜到户部当主事,从七品小官起步。
《明史》说:“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到了户部后,夏原吉勤勤恳恳,尚书郁新挺看好他,一路提携。可有个姓刘的郎中嫉妒他,在朱元璋面前告黑状,结果呢?朱元璋想都没想,直接把刘郎中给杀了——朕见过夏原吉,他是老实人,你敢坑他?
朱元璋快不行的时候,夏原吉已经在户部站稳了脚跟。建文帝登基后,提拔他当户部右侍郎。后来靖难之役爆发,建文帝让他管钱粮后勤,这活儿他干得利索。
二、账房里的“工作狂”
建文四年,朱棣打进南京,建文帝失踪了。那些建文旧臣,有的像方孝孺一样宁死不屈,有的像解缙一样投奔新主,夏原吉不一样——他没站队,还在户部账房里埋头算账,外面打得天翻地覆,屋里跟世外桃源似的。
朱棣进城后,就开始“清算”,列了44个建文旧臣名单,户部大官基本都在里头,夏原吉也没跑。官兵去他家抓人,没找到,却在户部账房里把他捆了,五花大绑丢到朱棣面前。夏原吉当时估计心里咯噔一下:完了,这波死定了。
朱棣拍桌子要杀他,夏原吉反倒开口:“陛下,能不能再给我三天?”朱棣懵了:“要干嘛?”“户部的账目还有三天理清,交接清楚,您再杀我也不迟。”朱棣听完乐了,这哪是建文余孽,分明是个“工作狂魔”!直接赦了他,让他继续当户部左侍郎,给“新朝”干活。
为啥夏原肯给朱棣卖命?后人猜了俩原因:一是可能俩人聊过,朱棣说服他了;二是夏原吉根本不care谁当皇帝,他就想给百姓做事。看他后来的表现,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三、光脚穿布衣的尚书
朱棣上台后,夏原吉升了户部尚书,定了三十多条赋税徭役政策,朱棣都采纳了。同年浙西发大水,地方官搞不定,朱棣急了——浙西可是明朝的“钱袋子”,刚登基就出这事儿,老百姓怎么看朝廷?朱棣想起夏原吉是管民生的好手,派他去浙西救灾。
夏原吉接到命令,二话不说连夜出发,一待就是一年多。浙灾民经常看到朝廷户部尚书光着脚丫,穿着布衣往灾民区跑,一边调钱粮救济,一边指挥治水。半年后,他提出个方案:“请循禹三江入海故迹,浚吴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为闸,以时蓄泄。”(笔者不懂水利,但《明史》说九月工程完工,“水泄,苏、松农田大利”。)
p> 浙西水患解决了,不仅百姓得福,明朝的“永乐盛世”也有了基础。夏原吉治水时,夏天不撑伞,冬天不生炉,天天泡在工地。下属看不过,问他“尚书您何苦呢?”他回了一句戳心窝子的话:“民劳,吾何忍独适?”——百姓都这么苦,我咋能自己享福?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是苏州人,永乐初年回家,路过夏原吉的治水现场,感叹:“夏原吉,有古之仁爱之心!”
四、永乐盛世的“账房先生”
夏原吉当尚书时,主张节约减税。各地的田税户口,他都记在小本子上,随身带着。一次朱棣问他天下钱粮的事儿,他对答如流,把旁边人都看呆了。
p> 永乐年间,刚打完仗,百废待兴,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朱棣要封功臣、迁都北京、修紫禁城、编《永乐大典》、下西洋、北征、疏运河……随便哪项都是“烧钱”的大事。朱棣动动嘴,户部就得找钱,夏原吉就是那个“当家巧妇”,明朝的“账房先生”。《明史》记载,他提出“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说白了,就是给老百姓减税,让富人多掏钱;裁掉闲人,让边疆将士自己种地;发展商业,让朝廷和百姓都受益。目的就一个:给百姓谋福,给朝廷挣钱。
有夏原吉这个“账房先生”,朱棣才能搞出“永乐盛世”。清朝赵翼说:“历朝论理财能者,唯桑弘羊、夏原吉二人也”——在他眼里,中国古代会理财的,就这俩。
五、朱棣的“后悔药”
夏原吉的表现,朱棣看在眼里,知道他是忠臣。朱棣北征时,太子朱高炽监国,天天跟夏原吉打交道,越觉得这人靠谱,啥事都先问他的意见。永乐八年,朱棣又北征,让夏原吉辅佐皇太孙朱瞻基留守北京,《明史》说“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天亮就来帮忙处理政务,退朝了还得安排具体活儿,这活儿都快赶上宰相了。
有一次,夏原吉拿出发黄的碎米给朱瞻基吃,朱瞻基吓一跳,他说:“殿下吃下它,才能知道民间疾苦。”永乐九年,朱棣在大殿设宴,专门走到夏原吉面前敬酒,指着他对众人说:“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意思是,夏原吉是朱元璋给我留下的贤臣,古今名臣都比不上他!
可十年后,朱棣亲手把这位“名臣”送进了监狱。永乐十九年,朱棣想第三次北征,大臣们反对,他找夏原吉想让他支持。夏原吉说:“连年征战,无功而返,兵马粮草损失十之八九,现在又闹灾荒,内外交困,希望陛下以百姓为念,暂时罢兵。况且您身体也不太好……”话没说完,朱棣就火了,直接把他抄家下狱。
抄家那天,全城百姓都来看热闹,以为户部尚书家财万贯,结果翻来翻去,除了皇帝赏的,就剩些破衣烂衫、瓶瓶罐罐。《明史》写“自赐钞外,惟布衣瓦器”——夏原吉,穷得叮当响!后来清朝有副对联讽刺“肥宰相”,夏原吉这种“穷尚书”,才是真·王者。
夏原吉在狱里时,朱棣不听劝,又打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北征回来,病重到榆木川,临终前说了句“夏原吉爱我”。有人觉得这是后悔,觉得夏原吉当年劝得对,自己没听,还连累了自己。
远在北京的朱高炽也惦记着夏原吉。朱棣一死,他赶紧跑去监狱放人,夏原吉出来后,给朱高炽提了三条建议:停止郑和下西洋、减轻税赋赈灾、给建文旧臣平反。第一条省财政,第二条收民心,第三条补历史伤。朱高炽全听了,因为他信夏原吉。
后来朱瞻基继位,“仁宣之治”的前半段,夏原吉功不可没。宣德五年,夏原吉病逝,终年65岁。朱瞻基追赠他太师,谥号“忠靖”,还下旨“世世无所与”——他家子孙后代,永远不用交税。明朝能得这待遇的,没几个。
夏原吉辅佐了四代皇帝,经历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给天下百姓算账。这账,算得清,也算得明白。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夏原吉,不正是这样的脊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