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野利仁荣是怎么创制西夏字的-后人如何概括和赞美西夏字 (野利旺荣的妻子)

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工具,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李元昊命野利仁荣创制记录党项羌族语言的西夏字,据说野利仁荣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怪人,接到圣令后,他几年一直居住在一座高楼上,下...

admin

文字这东西,向来是民族文化的心肝宝贝,是传承的根儿,也是文化熟透了的标志。李元昊让野利仁荣创制记录党项羌族语言的西夏字,据说野利仁荣是个饱读诗书的怪人,接到圣令后,他直接住进高楼里,一待就是好几年,跟闭关修仙似的。下面咱就唠唠这西夏字的事儿。

野利仁荣创制西夏字时,用了和汉字差不多的方块字形式,还偷偷学了吐蕃、回鹘那些拼音文字的巧劲儿,搞出一种“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的新字。当时这新字叫“蕃书”“蕃字”,元代人称“河西字”,后人就叫它“西夏字”了。后人还写了诗夸它呢:

西夏古国创文字,六种合成倍可佳。

对称互换会音意,反切长音妙如花。

野利仁荣是怎么创制西夏字的-后人如何概括和赞美西夏字 (野利旺荣的妻子)(图1)

西夏文《孝经》是在黑水城挖出来的,蝴蝶装,保存得那叫一个完整,里头还有不少朱砂笔校改的痕迹,挺有意思的。这《孝经》全文是草书,笔画简约流畅,结构均匀自然,算是传世的西夏草书代表作了。

西夏字总共六千多个,不管是咋创的、咋结构的,还是笔画、写法,都透着一股汉字的味儿,没完全跑偏。西夏字由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组成,大都在10画以上,常用字里6画以下的也就占总字数的百分之一左右。

整个字笔画匀称,但局部看,撇笔、捺笔用得有点多,所以四角往往比较饱满。这些特点让西夏字比汉字更像“标准方块字”,把方块字的古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西夏字也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这些体,不过刻印雕版多用楷书,日常手写是行书、草书,篆书一般用在印章碑额上。现在咱们能见到的西夏字,基本都是工工整整的楷书。

西夏字大多是会意字,看着复杂,但规律还挺明显,摸清了规律,就能批量认字,效率比认汉字还高呢!党项人把文字当爹妈供着,看得比啥都重。

文字从创出来到用开,都得有个过程,不能光靠一个人。野利荣仁就是那个组织者,老百姓都敬他爱他。直到现在,内蒙古阴山山顶的岩石上,还有刻着“文字父母”的西夏字呢。

因为元昊使劲推广,西夏字在西夏境内那叫一个火,官方文书、民间记事,全用它写。

野利仁荣是怎么创制西夏字的-后人如何概括和赞美西夏字 (野利旺荣的妻子)(图1)

用西夏字写的、刻的书可不少,可惜大部分丢了,留下的不多。比如《音同》,就是最早的西夏字典,研究西夏语音的宝贝;《番汉合时掌中珠》是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语言的工具书。还有《文海》《要集》《五音切韵》这些。党项人不到两百年就搞出这么多字典辞书,这文化水平,啧啧,真不赖。

西夏字从创出来到不用,差不多五百年。西夏没了之后,这字在西北还用着,元代时地位高着呢,是六种官方文字之一。居庸关云台门洞里刻的六种文字,就有它。

河北保定挖出来的弘治十五年西夏文石幢说明,这字个别地方用到明孝宗那会儿了。

但这么个用了几百年的字,后来居然成了没人认识的“死文字”。清朝的时候,西北史地学者张澍偶然发现了它。张澍这人,博览群书,到处游历,嘉庆九年他回武威养病,有天和朋友去清应寺,寺里有个碑亭,前后用砖封着,传说开封会有风雹灾。张澍求知欲强,让主持拆封,还拍胸脯说有事自己担。主持没办法,只好拆了。碑的一面刻着字,方方正正,乍一看好像都认识,细看一个不识,这就是西夏字和汉字“论末则殊,考本则同”的意思吧,果然是汉字的“兄弟”。另一面是汉文,写着是西夏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张澍这一发现,不仅让文物重见天日,也让西夏字“复活”了,他可是第一个认出西夏字的人。


上一篇: 北宋派四十万大军攻打西夏-最后什么结果 (北宋1040年) 下一篇:西夏开国之主李元昊-在历史上有何建树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