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该如何赏析-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蓟中作 (这首诗该如何写)
蓟中作,唐代,高适,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指蓟...
蓟中作【唐代】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蓟中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兴那边,高适写这首诗是天宝十一年,他从封丘往南走的时候,路上有感而发。
开头几句直接把人拉到塞外大漠,“沙漠”“塞垣”一出来,画面感就炸了。“策马”“长驱”“登”,这三个动作连着用,感觉诗人骑着马就往边关冲,那股子慷慨劲儿一下子就立起来了,像是要去干大事的英雄。
到了边城,画风突变。那叫一个萧条,白天都昏昏沉沉的,黄云压着天,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愁。前面写景叙事,大笔一挥,境界一下子就打开了。虽然人没细说,但“策马”“长驱”的壮举,加上“边城何萧条”里的“何”字,能感觉到他心里感慨多深,愁多重。
“一到征胡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是转折,前面写景,这里开始点题:为啥边城这么惨?打仗没停啊,胡老爱反反复叛。其实这里暗戳戳骂了安禄山,这家伙为了在皇帝面前邀功,老去打奚、契丹,把人家逼反了,搞得边境不得安宁。那时候安禄山手握重兵,封郡王,风光得很,可高适当时就是个芝麻官,人微言轻,看着胡作非为,心里能不气嘛?所以他直接反问:“难道没有平定边疆的办法吗?”这话里藏着多少不满,还有他自己想出头的意思。
高适这人,就喜欢聊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对这种不义之战,他肯定反对。可现实呢?有本事的人没机会,拍马屁的倒混得风生水起。“诸将已承恩”这一句,多少愤慨啊!将军们都讨到皇帝欢心了,谁管边境死活。这一下,感情从激动变成沉痛,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更让人憋屈。孙膑、吴起那么厉害的军事家,现在呢?唉,算了,回家关门吧。不过这“闭门”可不是真不关心事了,是实在没办法,心里憋屈得慌。钟惺说得好,诗人想说边关事,皇帝不召见,怪皇帝;将军们光顾着讨赏,怪大臣。这“已承恩”三个字,把偷懒、欺骗都写进去了,真是边事的大忌啊。
这首诗写景叙事,特别真实,衬得情怀也壮烈;议论抒情,话都说得狠,透着股子愤怒和不跟小人同流合污的劲儿。语言看着普通,但感情浓得化不开,魅力就是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