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书法家薛曜是谁-他最后怎么成为了瘦金体之祖 (唐朝书法家薛稷)
薛曜,?,704年,,字异华,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唐朝大臣,中书令薛元超长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世为儒雅之家,以文学知名,附会张易之,官至正谏大夫,著有,三教...
薛曜,字异华,蒲州汾阴(现在山西万荣)人,唐朝大臣,他爹是中书令薛元超,家里长子。
他家世代都是书香门第,靠文学出名。后来跟张易之走得近,官做到了正谏大夫。写过《三教珠英》,文集有二十卷,《全唐诗》里还收了他五首诗。不过最厉害的是书法,后来人说他是瘦金体的祖宗。

生平事迹
薛曜是他爹薛元超的大儿子,褚遂良是他舅祖(就是奶奶兄弟的孙子?反正辈分挺近的),但具体生平嘛,史书上写得不多,知道的有限。
能知道的是,他和王勃是文友。咸亨初年,俩人还在四川锦州一起玩过,王勃还写了首送别诗记这事儿呢。万岁登封那会儿(696年),他当上了春宫郎中(就是礼部郎中)。神功年间(697年),又改任正议大夫,跟他再从弟薛稷(中书舍人)俩人都因为文章写得好,在朝廷上挺有名的。圣历二年(699年),他成了奉宸大夫,还跟当时一堆有名的人,像李峤、宋之问、张说他们,总共二十六个人一起编了本叫《三教珠英》的大书,足足一千三百卷呢!
久视元年(700年)五月十五,他跟着武则天去登封石淙山玩,写了一首《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还被武则天点名,让她把武后和大臣们唱和的诗都抄下来,刻在石头上。后来他就没什么消息了,可能死在长安末年(703到704年)。河南登封有块《封祀坛碑》,写得又遒劲又细致,算是他的代表作。
薛曜和薛稷是一个师傅教的,都学褚遂良的书法。他的字写得瘦硬有神,笔画细,结构松散,但比褚遂良的字更险峻、更纤细,当时名气可大了。后来人说他是瘦金体的祖宗——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就是学他的。他学褚遂良不是照着抄,而是自己发挥,有创新,但也慢慢养成了自己的风格,不过有些人觉得他算是褚遂良书法的末流了。
轶事典故
《夏日游石淙诗并序》是他的代表作,是“石淙河摩崖题记”里的一块。这块题记是久视元年(700年)三月十九刻的,高宽都有3.7米,楷书,39行,每行42字,是河南省最大的摩崖碑刻。分两部分,《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和《秋日宴石淙序》。圣历三年(700年)夏天,武则天带着群臣去嵩山玩,登封完峻极峰,到石淙河避暑,还在水里漂着的石头上摆了宴席请大臣们吃饭。
武则天当时诗兴大发,写了首《夏日游石淙》,让十六个大臣跟着写诗,叫《侍游应制》。她又写了篇序《夏日游石淙诗并序》,让薛曜抄下来,刻在崖壁上。这十六个大臣挺有意思的,有李显、李旦(后来的皇帝),还有武三思、狄仁杰、张易之、张宗昌,李峤、姚崇(就是姚元崇)、阎朝隐、崔融,当然也有薛曜自己,加上徐彦伯、杨敬述、于季子、沈佺期,都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
武则天请大臣吃饭这事儿,新旧唐书里武后的本纪都没写,这块碑正好能补上。诗已经收在《全唐诗》里了,不过刻在碑上的字和书里的有点不一样,得按碑刻的算。另一篇《秋日宴石淙序》是张易之写的,主要写石淙河的山水景色。这两篇都是薛曜写的字,他那字瘦劲又奇伟,历代书法家都说是宋徽宗瘦金体的祖宗,可惜他留下的作品太少,所以特别珍贵。
清朝有个叫叶昌炽的人,在他的《语石》里评价说:“看《石淙序》,转折的地方笔太重,像黑树的皮结了好多疤,又像斜着长的竹子,一直冲到千里外,突然一拐,撞到脑门上,难免有点手忙脚乱。我觉得要是学薛曜的字,还不如学《封祀坛铭》,至少还保留着褚遂良(河南三龛)的规矩。”
相关争议
不过历史上有个争议,好多史书,连《资治通鉴》都把薛瓘和薛曜当成一个人。《通鉴》里说吐蕃想跟太平公主和亲,李治就给公主建了个太平观让她当观主,拒绝吐蕃。后来选了光禄卿汾阴薛曜的儿子薛绍娶太平公主,薛绍他妈是唐太宗的女儿城阳公主。这其实是错的。西安碑林那边说了,薛瓘是薛怀昱的后代,薛曜是宰相薛元超的儿子,根本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