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怛罗斯之战?对唐朝的影响有多大? (怛罗斯在什么地方)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怛罗斯之战对唐朝的影响有多大,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从公元六世纪到公元八世纪左右,在亚欧大陆之上,曾有三个庞大帝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时期,这三个帝国分别是东罗马帝国、阿拉...
最近翻到怛罗斯之战的帖子,发现不少人说这是“盛唐绝响”,甚至扯到安史之乱引子上,看得我直摇头——真有这么夸张?
公元六到八世纪,亚欧大陆上仨庞然大物站到了顶峰:东罗马、阿拉伯,还有咱们心心念念的大唐。
751年四月,安西大都护高仙芝琢磨,唐朝在葱岭西边的属国太散,万一黑衣大食帮石国出兵,咱们得处处挨打,干脆直接带安西军和仆从军杀过去,先下手为强。
结果黑衣大食早有准备,奇袭没成。战场上高仙芝指挥有点乱,葛逻禄人一看唐军好像要不行了,直接倒戈,跟黑衣大食里应外合,唐军就崩了。
我前阵子查这事儿,在网上乱逛,看到一堆帖子,有人说这是“盛唐绝响”,有人说“安史之乱引子”,还有人说唐朝“退出碛西”,更离谱的是,骂史学界定论“怛罗斯对唐阿关系、碛西掌控没显著影响”是在给唐朝“洗白”——这话说得,我差点当场拍桌。
真的假的?当然不是!
先说唐军损失多少,各书记得乱七八糟:《资治通鉴》说三万打剩一万,《旧唐书》《新唐书》说两万打剩五千,阿拉伯那边更夸张,说十万打剩三万,《通典》又来个七万。但按天宝年间兵力配置,安西节度府就两万四千人,高仙芝最多带两万多西征,算上仆从军,顶天三万。后来葛逻禄叛变,高仙芝带几千人跑回来,那参战三万,直接折了一万五左右。
一万五千人,对当时的盛唐来说,真不算啥。唐朝对碛西的掌控一点没降,证据就是两年后封常清接任安西大都护,远征大勃律,逼得人家臣服,唐朝在西域中亚势力反而更盛,疆域从长安开远门外“西极道九千九百里”扩到了“万二千里”。
对唐朝和阿拉伯的关系?更没啥影响。打完之后,求和的是黑衣大食!而且接下来十四年,黑衣大食十三次派使者来唐朝联络,安史之乱时,他们还派了兵跟着北庭、安西的精锐进关平叛——这关系,能差到哪去?
再说,同年西南、东北的两场大败,比怛罗斯可惨多了。
751年,杨国忠和鲜于仲通为了立功,非要去打南诏,就是第一次天宝战争。《资治通鉴》说鲜于仲通带八万军,结果被南诏吐蕃夹击,死了六万。现在有人考证说有“空额”,但精锐全丢是真的。杜甫《兵车行》里写的“车辚辚,马萧萧”,说的就是这事儿。
同年,安禄山带河北三镇六万精打契丹,跑到吐护真水那,突然下暴雨,弓弩都废了。部将杨思德劝他等等,安禄山非要打,结果先锋全死,奚人仆从军叛变,六万大军几乎团灭,安禄山自己狼狈逃回。
天宝战后,南诏倒向吐蕃,唐朝西南防线彻底被动。吐护真水战后,唐朝错失灭契丹机会,没多久安史之乱爆发,契丹趁机做大,成了北方狠角色。
说怛罗斯是“安史之乱引子”,纯属胡扯。真正引子是啥?从唐太宗晚年开始,几代皇帝都爱搞边功,到唐玄宗这更过分,搞得“外重内轻”。李林甫又建议用胡人当节度使,安禄山、哥舒翰、杨国忠他们之间矛盾越积越深,最后安禄山才反的。
至于“唐朝退出碛西”,这锅安史之乱得背。就算怛罗斯打赢了,安史之乱一来,唐玄宗照样得调安西、北庭、陇右、河西的兵东进。当时吐蕃正鼎盛,河西陇右一空,安西北庭就成了孤儿,最后自然就没了——这跟怛罗斯有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