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刘晏为唐朝做了哪些财政改革 (对后世有哪些认识)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理财专家,刘晏为挽国家之倾危,解人民于倒悬,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在任职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大唐王朝经济...
刘晏这人,唐代顶顶有名的理财专家。国家快撑不住的时候,老百姓也快活不下去,他硬是扛起来了,几十年没松过劲儿,天天琢磨怎么让国家缓过来。安史之乱后,他搞的那套财政改革,直接把大唐从泥坑里拽了出来,经济战线上,他绝对是条硬汉。
《三字经》里还专门提过他,“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这哥们儿七岁就当神童了,但历史上真正记住他的,可不是因为小时候聪明,而是后来给大唐立的大功。
刘晏活了好久,熬过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一直管着国家的钱袋子。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国家烂摊子一地,国库空得能听见回声,全靠他在经济这条线上硬刚。
老话儿说“要想富,先修路”,这话放唐朝也一样。不光是把山里的苹果运出来那么简单,更是怎么把东西高效运到该去的地方。唐朝主要靠水路运粮,但安史一乱,漕运全堵了,关中没粮食吃,粮价蹭蹭涨,老百姓饿肚子,社会肯定乱。这时候,刘晏就被推上来了。
764年,代宗让他管漕运。他头一件事就是疏通河道,目的就一个:把南边的粮食运到北边。以前运粮船直接从江南一路往北,可各河道情况不一样,经常翻船,粮食运到目的地时剩不下多少。
于是刘晏用了老办法,改直运为分段运,把全程分成四段,设中转站。江船不进汴水,汴船不进黄河,河船不进渭水,这样一来翻船的事少了,运粮效率高多了。
刘晏是理财的行家,该省的省,该花的得花。河道疏通了,运粮的人也得靠谱。他让军士来运粮,十船一队,军官押运。船工呢,以前是强征,后来改成雇佣。军官的升官发财和粮食有没有损失挂钩,所以大家都小心翼翼护着船。船工给高工资,他还建了十个造船厂,每艘船花一千串钱。
有人就说了,一艘船成本才五百串,你花一千,是不是太败家了?刘晏的理由特实在:你得让人家干活儿的人日子过得去,衣食不愁,他们给政府造的东西才能结实耐用。
后来他死了,其他官员接手,削减预算,船厂没钱赚,造的船越来越烂,一碰就坏,粮运直接停摆。你说他当初烧钱,其实是对了。
他这一套下来,每年水运粮食几十万石到一百万石,关中粮食供应稳了,国家安全有了。第一船粮到长安时,皇帝高兴坏了,亲自出城迎接,拍着他肩膀说:“爱卿啊,你就是我的萧何啊!”

西方经济学都说,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连马克思都讲“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所以收税没错,关键是怎么收。刘晏的理念有两个:先养民,再收税;收税别让人察觉。
什么叫养民为先?先把人搞多,把蛋糕做大。他说“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所以他不靠加税,而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人口多了,生产多了,税源自然就广了。
取于无形呢?就是不直接收现金,从商品里收。他觉得“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老百姓最需要啥?盐。所以就在盐价里收税,让盐利变成财政大头。这跟管仲“官山海”一个道理,悄悄收了,老百姓还不生气。
他还懂两个道理:一是别让中间商赚差价,二是市场得有调节。中间商是谁?盐官。调节靠谁?政府。盐官越多,老百姓越遭罪,所以只在产盐的地方设盐官,收盐的卖给商人,商人爱运哪儿运哪儿,让市场自己说话。
但商人也爱挑便宜的,偏远地方运粮成本高,他们不去。刘晏就在这些地方设运盐官,政府把盐存那儿。有时候盐商没货,盐价涨了,政府就放库存压价,这叫“常平盐”。政府能赚钱,老百姓也不缺盐。
这招特管用。一开始海盐税收才四十万串,后来涨到六百万串,国库满了,老百姓也没觉得多掏钱。史家说他“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真不是吹的。
赈灾这事,刘晏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不赞成白给。他说“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所以灾年他先减税、必要的救济,主要用常平法,在灾区平价卖粮,稳住局面。这思想,当时可算超前了。
他刚当转运使时,全国才两百万户,财政收入四百万缗。到779年,户口涨到三百万户,收入一千三百万缗,盐利占一半多。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能缓过来,他功不可没。
唐朝刚经历安史之乱,啥都得从头来。这时候就缺个能收拾烂摊子、让国家重新运转起来的人。刘晏,就赶上了这个节骨眼。
刘晏搞经济就一句话:商机到处都是,看你怎么捡。他说自己“如见钱流地上”,这思路在当时可太先进了。他还主张“理财须以爱民为先”,休养生息,最后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他用的办法是老祖宗的“均输”,但他给玩出了新花样,结合实际情况,用得那叫一个绝。
均输法最早是桑弘桑搞的,那时候各郡国得给中央进贡本地特产,运起来费老劲了,还经常坏掉。桑弘桑的办法是:在各郡设均输官,把贡品折成当地便宜的东西,运到别处高价卖。这样既减轻老百姓负担,国家还能赚钱。主要就三招:加强运输、搞价格信息网、低买高卖。刘晏呢,就根据这些,结合唐朝的情况,自己又加了点料。
第一招,搞漕运,省大钱。唐朝定都长安,人一多,粮食就不够吃,关中产不了那么多,全靠江南运。以前的漕运慢得要死,从江南到长安得八九月;运费贵得离谱,“斗钱运斗米”;路上损耗还大,每斗米要丢二升;还强征老百姓干活,怨气冲天。刘晏接手后,一一解决:保持河道畅通,造结实的大船,沿途设转运仓,培养专业船工,用专门的缆绳拉船。这一搞,从扬州到长安只要四十天,每年少损失二十二万石粮食,每石米运费降到七百文,还不用强征老百姓,让他们安心种地。他这雇佣船工的办法,其实就是让老百姓能歇口气,好好过日子。
以前的均输主要用在陆路,刘晏创新地用到水路,效果炸裂,解决了长安粮贵的问题,还培养了一批专业漕运队伍,相当于唐朝的“水上高铁”,把均输理论给发扬光大了。

第二招,改盐政,兴市场。刘晏是市场经济的高手。之前唐朝盐铁专卖,政府定价,市场没弹性,盐价高得离谱;盐官机构臃肿,花钱如流水。刘晏改成“民产——官收——官销”,盐官少了,行政成本降了;在全国13个产盐区设巡院,既打私盐,又护着有牌照的盐商;还搞“常平盐”,防止盐商囤货涨价。盐价下来了,商业活了,老百姓高兴,税收也涨了。原来盐利才六十万缗,后来变成六百多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一半,这改革效果,杠杠的。
第三招,行常平,养生息。刘晏对均输的大贡献,就是这个“常平”。不光盐搞常平,全国重要商品都搞,建常平仓,相当于现在的储备粮中心。还设了知院官,随时盯着商品价格,“贱增贵卖”,赚差价,平抑物价。这相当于他有个经济情报网,摸清行情了,既能赚钱,又能调节市场。
他还把农业和常平结合起来,“丰则贵取,饥则贱与”,防止“谷贱伤农”或“谷贵伤民”。灾年就多买粮食运到灾区平价卖,再用换来的土特产运到丰产区卖,既救了灾,让农民得了实惠,国家没亏,还刺激了生产。他总结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他觉得“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所以他在各州县存了三百万石粮食备荒。
刘晏敢改过去只收钱不管老百姓死活的税制,搞“以养民为先”的财政,这影响可太大了,后世都记着他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