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还曾打掉大臣的牙齿-宋太祖赵匡胤曾是武将出身 (还曾打掉大臣吗)

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在做了宋朝皇帝后,开始了兢兢业业的国家治理,从结束长期混乱来看,其历史贡献巨大,在战略高度上和用人风度,为政风格上都非常有格调,赵匡胤自身的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宋代国家风格走向,...

admin

赵匡胤这人,原本是个武将,等坐上了宋朝皇帝的位子,就开始琢磨着怎么好好治理国家。从结束长期混乱这点来看,他的贡献确实不小。不管是战略眼光还是用人、当政的风格,都挺有自己的一套,他这个人本身的脾气和想法,某种程度上把宋朝的国家风气给带偏了——哦不,是带出了方向。

有次他对宰相赵普说:“天下从唐朝末年算起,几十年里,皇帝换了十个姓,打打杀杀就没停过,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这是为啥?我就想让天下消停点,给国家和百姓一个安稳日子。”

说到底,赵匡胤既是当年那段乱世的亲历者,也是真心烦透了这种日子。正因如此,他格外珍惜好不容易得来的局面,自己当皇帝后,特别注重节俭,也爱听不同意见,国家治理得挺像那么回事。这些当政的风格,跟他自己的个人习惯分不开。

还曾打掉大臣的牙齿-宋太祖赵匡胤曾是武将出身 (还曾打掉大臣吗)(图1)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里记了不少赵匡胤的生活小事,能让人看到他另一面。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多年军旅生涯没改掉这习惯,加上喜欢打猎,当上皇帝后还是闲不住。有回打猎从马上摔下来,气得他拔出佩刀就把马给杀了。可等马倒下嘶鸣,他又突然后悔了,叹口气说:“我现在就是沉迷打猎,逞能冒险,自己摔下来,这马有什么罪过呢?”

还有更有意思的。有天他在后花园打鸟,有个官员跑来说有急事,赵匡胤赶紧出来听,结果听完发现是件小事,顿时火了:“这算什么急事,非要我跑一趟?”那官员还挺理直气壮:“臣觉得我这事,比您打鸟急多了!”赵匡胤火气“噌”就上来了,顺手抄起家伙砸在那人嘴上,打掉两颗牙。官员疼得龇牙咧嘴,却弯腰把捡起来揣怀里。赵匡胤骂道:“你还想告我?”官员慢悠悠地说:“臣不敢告陛下,但史官会记下来。”赵匡胤一听,脸都红了,赶紧赔笑脸道歉,还给了点医药费。

宰相赵普有次推荐个官员,赵匡胤瞅了一眼简历,直接摆手说不行。第二天赵普又递上来,还是不行。这么来回好几次,最后赵普再递,赵匡胤忍不住了,“啪”一下把材料摔地上。赵普倒没生气,神色自若地回家吃饭了。第二天照旧把材料递上来,这回赵匡胤突然想通了,同意了,后来这官员果然办了不少实事。

花钱这方面,赵匡胤也抠得很。宫里伺候的人,拢共不到三百个,这在历代皇帝里都算少的了。有回连着下雨,他觉得要节俭表示君德,又遣散了几十人。他常说:“富贵人家的子弟,就知道喝酒弹琴,哪懂老百姓的苦?”还定下规矩:官宦子弟必须从基层干起,了解民间疾苦。他自己也带头穿麻布衣服,对身边的人说:“这都是我当皇帝前穿的。”就因为他这么实在,整个社会风气也挺宽松。

提起宋朝,不少学者都夸,说那是个伟大的时代,比唐朝还厉害。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有统计说宋朝人口到一亿,比翻了一倍,经济也特繁荣。在重用文人上,宋太祖是历朝做得最好的,给足待遇,让他们发挥长处。后来的人都怀念他,说他“艺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最大,一语开国,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他这风气,后来的皇帝也跟着学,宋太宗就说:“我对士大夫没什么亏欠的。”

宋神宗对大臣也挺客气。有次和程颢聊人才,说跟太祖时期比,现在人才少了,“我都还没见过呢。”程颢一听不乐意了:“您怎么能轻视天下的读书人?”神宗立马道歉:“不敢不敢!”

因为宋太祖把文人的地位提得特别高,有些文人不仅文章写得好,还敢直接怼宰相。有个叫王行的读书人,路上碰到宰相,指着鼻子骂:“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你还拿这么多俸禄,你良心不痛?”说着把书扔了过去。宰相的侍卫一看这还了得,上去就要抓人送官,宰相反倒摆摆手说:“他说得在理,放了。”

还曾打掉大臣的牙齿-宋太祖赵匡胤曾是武将出身 (还曾打掉大臣吗)(图2)

宋朝的文人活得挺潇洒,有的穿得花里胡哨,头上还戴花,显摆自己的品味。不过也有文人当官后心思就变了。宋朝高官很多出身寒门,靠苦读考上来的,宋仁宗时期的宋祁就是典型。他当官后,天天点着大灯,搂着歌姬喝酒作乐。他哥哥宋庠听说,派人传话:“听说你昨晚大摆宴席,太奢侈了,还记得当年咱们在州学啃咸菜、喝冷粥的日子吗?”宋祁听了哈哈大笑:“帮我告诉哥哥,我当年吃咸菜冷粥,就是为了今天当官享福啊!”宋庠收到这“神回复”,哭笑不得。

这种想法在当时可不是个例,反映了当时一些文人当官的功利心。也说明,赵匡胤带出来的那种优雅风度背后,其实也藏着些社会问题。


上一篇: 鲁智深身上的这三个不同特征-导致宋江无法控制住他 (鲁智深身上的纹身图案大全) 下一篇:此人虽为宋朝皇室-最后兵败不知所踪-却在北方领导义军抗金多年 (此人指的是谁)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