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晚唐诗人-70岁还中了进士-曹松 (他是晚唐诗人英语)
与今天的高考相比,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也不小,因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很单调,既没有数学也没有英语,单纯侧重考察士子们对四书五经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主要形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命题作文,这就使得科举考试难度...
跟现在的高考比,古代科举考试也够呛。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科举考的东西太单一了,没数学没英语,就啃四书五经,说白了跟现在写命题作文差不多,但要求可高多了。这就让考试难度直接拉满。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除了错别字、用词别扭、语句不通这些硬伤,剩下的真不好说标准,全看考官当时的心情和喜好,这就让考试结果多了太多不确定性。

同一篇文章,不同考官来看,你觉得写得明白,我可能觉得太浅;你觉得道理深,我却看不懂;你觉得都是治国的大道理,我却觉得是书呆子空想。所以士子们想一路过关,让所有考官都点头,最后金榜题名,真是难上加难。个别倒霉蛋,甚至熬到“青春作赋,皓首穷经”,从年轻小伙子考到白发老头子。

唐朝就有这么个倒霉诗人,晚唐的曹松。曹松出身普通老百姓家,一辈子就指望着科举考试翻身,结果呢?他是那批最不走运的里头的一个。曹松生在唐文宗大和四年,经历了六个皇帝,考了半个多世纪的科举,愣是没考上。他年轻的同学,很多人早就考中进士,做了一辈子官都退休了,他还在考。曹松一辈子埋头读书,靠家里人种地养活,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温饱都成问题,就这么硬生生熬了一辈子。
直到唐昭宗天复元年,曹松总算转运考上了进士,但这进士来得也够曲折的。《唐摭言》里说,那年唐昭宗刚经历宦官韩全诲的谋反,差点没命,心情好了,就开恩,从落榜的人里挑了些“孤贫屈人”,特批给了官,曹松和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都被挑上了,说是朝廷“惜老怜贫”的榜样,叫“五老榜”。这时候的曹松,已经七十岁了。
朝廷给了曹松个“校书郎”的小官,《唐会要》记载,这官属于秘书省的属吏,九品,妥妥的九品芝麻官,低到不能再低。校书郎的活儿就是在编史书的时候校对文字,是个不起眼的小职位。寒窗苦读五六十年,青春都耗没了,就换来这么个又小又穷的官,真让人一声叹息。搞得后人都不知该夸他这股子锲而不舍的劲儿,还是该说他太死板、太固执。
可就连这点收获,苦命的曹松也没福气享。他中进士那会儿,唐朝已经快不行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到处都是,军阀天天混战,唐昭宗就是个摆设,今天被宦官关着,明天被军阀挟着,朝廷都快散架了。就那乱劲儿,曹松的工资都未必能领到。没过几年,唐朝就没了。曹松在唐末战乱里下落不明。他这一辈子,在苦日子里挣扎,耗了一辈子,七十岁才考上进士,混了个九品芝麻官,还赶不上朝代灭亡,最后在战乱里死了。
曹松一辈子爱写诗,《全唐诗》里收了他一百四十六首。可大部分诗在唐诗里都没人提,一百四十六首,知道的人没几个。但里头有一句火了,就是《己亥岁》里的:“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诗人亲眼见了唐末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苦,看着无数人成了王侯将相争权的牺牲品,心里难过,就写了这首诗。诗的最后一句,从古至今都让人记得,成了写战争诗里的名句,火了几百年现在还有人背。可惜啊,别的诗人留下一句名诗,自己也就出名了。但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多的是,能背全这首诗的没几个,知道作者是曹松的,更是少之又少。不信你问问身边的人,看有几个能答出这句诗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