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是如何防止宦官干政的-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后 (她又是如何防疫的英文)
刘娥垂帘听政,需要宦官在她与臣子之间架起桥梁,传递消息,这样就导致了宦官权利增大,那么刘娥是如何防止宦官干政的呢?她如何处置乱政的宦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雷允恭为宦官...
刘娥当太后垂帘听政,免不了要靠宦官在跟前跑腿传话,时间一长,宦官手里的权力就大起来了。那刘娥又是怎么防着他们干政的呢?乱政的宦官她又是怎么收拾的?咱接着往下唠。

雷允恭就是个宦官,能进宫当差,还是入内内班院押班,算是太后跟前的大红人。刘娥垂帘的时候,他成了大臣和太后之间的“传声筒”,能结交大臣、内外通消息,身价一下子涨了不少。可这雷允恭真能一直大权在握吗?那还得看刘太后怎么处理“军国大事权兼处理”这事儿。
毕竟宋朝头一回有太后垂帘,具体咋弄,大家心里都没底,仪式、制度都得现琢磨。但政务不能堆着不管啊,大臣们几次三番上书请她听政,刘娥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听政该啥样呢?王曾提议,学东汉那套,五天在承明殿上一次朝,皇帝坐左边,太后坐右边,帘子拉前面,听大臣们汇报。
可丁谓不这么想,他想自己揽权,就提议皇帝每月初一、十五见次大臣就行,大事太后和皇帝跟宰辅们商量,小事雷允恭传话给太后,让太后定夺。
丁谓这法子,说白了就是把太后的地位和权力摆皇帝上头——皇帝基本不参与,小事太后说了算,大事得跟太后和宰辅商议,一个月见大臣就两次。王当时就看出来了,要是按丁谓说的,宦官权力也太大了,太后和皇帝、宰辅中间隔着个宦官,早晚得出事。丁谓不听。
王曾还跟刘太后上奏:“这大宋是太祖、太宗、先帝真宗打下来的天下,不是太后您一人的天下啊,咋能让皇帝和太后两边分开管事呢?这不是让皇帝和大臣隔得远了嘛,更关键的是,上奏的权柄要是落到宦官手里,那不就是乱套的前兆?”
可刘太后最后还是选了丁谓的法子。为啥?这样她管的事儿更多,说话也比皇帝管用,权力不就更大了嘛。
其实啊,丁谓和雷允恭早私下勾搭上了,所以他比其他辅政大臣权力大,还能提前知道不少机密。
朝堂上定了听政模式后,三月庚寅,刘太后开始在崇德殿听朝,承明殿设幄垂帘见辅臣。丁谓他们还上奏说“太后受遗总政,群情协宁,实天命所定”,听着挺和谐,但背地里丁谓和刘太后都盯着寇准、李迪呢,没多久,寇准被贬雷州,李迪也被扣上“朋党”的帽子贬了下去。
王曾觉得寇准贬得太重,提了句嘴,丁谓就拿出他以前跟寇准的交情来拿捏他,王曾怕被牵连,只能闭嘴。这也为后来雷允恭出事,王非要收拾丁谓埋了伏笔。
雷允恭自己把差事搞砸了,正好给了刘娥收拾他的由头。丁谓当了山陵使(管修皇陵的官),雷允恭也想掺和一脚,结果他成了第一个踩刘娥底线的人。
修皇陵这活儿本来就难,挖的地方大,谁也说不准地下啥情况,万一碰上水脉更麻烦。雷允恭到陵地没几天,判司天监跟他说,离百步远的地方有块好穴位,跟赵廷美的坟似的,子孙旺。真宗就剩一个儿子,这事儿对刘太后他们来说挺诱人。但司天监说那地方可能有水脉,雷允恭脑子一热,直接拍板“就用这个!”他压根没跟丁谓和刘太后商量,先挖了。
后来雷允恭进宫跟刘太后提了句,但已经挖了。刘娥觉得他不跟人商量就瞎决定,让他去问问丁谓。雷允恭去问了,丁谓其实觉得不行,但怕得罪他,含含糊糊没表态。雷允恭转头就跟刘太后说“丁谓没意见”。
结果呢?挖到一半真出水了,工程泡汤。丁谓一开始想瞒,但瞒不住,其他官员告到刘太后那儿去了。这下雷允恭捅的娄子太大了,王曾、吕夷简那些之前被丁谓排挤的官员也跟着起哄。最后,雷允恭因为擅自挪陵堂位置淹水,被判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