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这首诗该如何赏析-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蓟中作 (这首诗该如何写)

蓟中作,唐代,高适,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指蓟...

admin

高适的《蓟中作》,读着读着,眼前就浮现出大漠边塞的景象了。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这首诗该如何赏析-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蓟中作 (这首诗该如何写)(图1)

蓟中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兴西南那边,高适在天宝十一年春天从封丘往南走的时候写的这首诗。

开头两句“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直接就把大漠和边塞的景象甩出来了,画面一下子就开阔了。“策马”“长驱”“登”这几个动作,感觉骑马的人就在眼前,挥着鞭子,急匆匆往边塞赶,挺有股子为国担当的劲儿。

三四句写登上边塞城墙看到的景,真是够萧条的,到处是枯草,风刮得呼呼响,天上的太阳也昏昏沉沉的,云黄黄的,整个天地都灰蒙蒙的。前四句一边叙事一边写景,用白描的手法,画面特别大。虽然诗人没直接说自己,但“策马”“长驱”的动作,加上落日黄云的苍凉,那个“何”字,把心里的愁和感慨都带出来了。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从写景转到说事,也解释了为啥边城这么萧条——仗就没停过,胡老是反叛。其实这里暗指安禄山,他为了讨好皇帝,老挑事打胡人,结果把人家惹反了。《通鉴》里说过,安禄山为了立功讨皇上欢心,老去打奚、契丹,结果人家杀了公主反叛。天宝那会儿东北的边患,主要就是他搞出来的。

安禄山当时手握重兵,被封东平郡王,风光得很,高适呢,就当个小官,人微言轻。但他看着安禄山瞎搞,早就气坏了,直接反问一句“难道没有安定边疆的办法吗?”这话里带着对统治者的不满,也说自己有本事能平定边患。

这首诗该如何赏析-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蓟中作 (这首诗该如何写)(图1)

史书上说高适喜欢谈治国打仗的大事,国家有难就觉得自己有责任。这种胡争害了国家和百姓,他当然反对。可现实呢?有本事的人被埋没,奸臣反倒得势。“诸将已承恩”这一句,多少愤慨啊!情绪从激动一下子变沉痛了。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用了两个典故。孙膑、吴起是古代有名的军事家,“闭门”说的是东汉的陈寔,世道太黑,他不做官了,回家关门养老。这两句话意思深着呢,话不多,但感情重。

不过“闭门”其实是反话,高适哪真不管事啊,他心里装着国家呢。钟惺评价得好,他想说边塞的事,皇帝不召见,就怪皇帝;“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就怪大臣们懒、骗人。“已承恩”这三个字,把那些将领的偷奸耍滑都写出来了,边事搞不好,这就是教训。

写景叙事都挺实在,画面感强,把壮怀激烈的情怀衬出来了。议论抒情的话说得又深又准,情绪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能看出诗人多愤怒,也不愿跟那些人同流合污。诗的语言看着普通,但感情比一般人浓,所以读着特别打动人。


上一篇: 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这首诗该如何赏析-送杨山人归嵩阳 (唐代诗人高适简介) 下一篇:岑参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唐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如何鉴赏 (岑参写这首诗怎么读)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