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承嗣拥兵自重-开启藩镇世袭的先例 (田承嗣为什么传位给侄子)
最初,在田承嗣刚开始兼并昭义的时候,立刻被大唐中央政府盯上了,那时候真是危机四伏,老田丝毫看不到胜算,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四面都是敌人,田承嗣顾了头,顾不了屁股,顾了左边、顾不了右边...
田承嗣刚兼并昭义那会儿,中央政府立马盯上他了,四面八方都是敌人,老田当时真是焦头烂额,完全看不到翻身的可能。四面都是敌人,田承嗣顾了头,顾不了屁股;顾了左边、顾不了右边。但是这种困境很快过去了,因为围剿魏博的各大军区很快就全掉链子了。
最先掉链子的是淄青军区。淄青军区掉链子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奇葩。皇帝让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联手围剿田承嗣。开头还行,但淄青将士突然听说成德军发的奖金比他们多,当时就炸了锅——干一样的活,凭啥钱不一样?这叫什么事儿啊?
淄青节度使赶紧解释:“兄弟们,咱们军区现在手头紧,都顾着国家大事,别跟成德比奖金了。”问题是,将士们哪听得进去,这事儿立马闹得不可开交。一切是显然的,还没正式开战,将士们就因为奖金问题闹翻天;真打起来还了得?于是李正己只能带兵退回自己地盘。
李宝臣一看李正己撤了,也跟着退兵——俩人一块儿出来的,你一个人留那儿打谁去?淮西节度使一看俩都撤了,更不敢待了,三大军区一起来的,俩跑了,剩我一个,这不是送死吗?赶紧撤!
李宝臣、正己会于枣强,进围贝州,田承嗣出兵救之。两军各飨士卒,成德赏厚,平卢赏薄;既罢,平卢士卒有怨言,正己恐其为变,引兵退,宝臣亦退。李忠臣闻之,释卫州,南渡河,屯阳武。
李正己这一招玩得挺溜。第一,能证明不是他不想打,是手下们因为奖金闹情绪,不打不行。第二,闹情绪也不能怪将士们,谁让咱们军区财政紧张呢?
这招是藩镇拒绝中央命令时常用的。说白了,就是皇帝想让我们打仗,先给打点钱啊!问题是,皇帝哪敢随便给?这坑没深浅,你说打多少钱算够?一点谱没有。
要是中央政府够硬气,看军区敢这么玩,立马派个太监或者官员下去,软硬兼施逼他们接着打。问题是,中央政府当时没那么大能耐,只能干瞪眼。
后来有个军方大佬,打仗时一分钱没跟中央要,全用自己军区的钱。结果手下的兵当时就炸了:“好听是你顾国家财政,可我们辖区的百姓招谁惹了,要替中央背这锅?”说得难听点,“你为了讨好皇帝,就不顾我们军区将士的死活、辖区老百姓的死活,你他X的还叫东西呢?”这种帽子扣头上,哪个节度使扛得住?兵骄逐将、将骄逐帅,可不是说着玩的。这节度使当时就玩完了。
布发六州租赋以供军,将士不悦,曰:“故事,军出境,皆给朝廷。今尚书刮六州肌肉以奉军,虽尚书瘠已肥国,六州之人何罪乎!”宪诚阴蓄异志,因众心不悦,离间鼓扇之……布无如之何,叹曰:“功不成矣!”……奉表号哭,拜授幕僚李石,乃人启父灵,抽刀而言曰:“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遂刺心而死。
所以李正己的态度很明确:中央不给钱,我手下的人指挥不动,没法打仗。当然了,别跟我扯“我们辖区不向中央交税,所以中央没义务拨款”——我们地方才多大点?这点税刚够日常吃喝训练,现在要出远门打仗,不拨一大笔钱?想啥呢?
其实啊,各军区出远门打仗,中央负责后勤,早就是惯例了。所以各军区出工不出力时,常用手段就是跟叛军达成默契:我们不想真打你们,但不打没法跟皇帝交代。这样吧,你们让我们占几座城,我们保证不深入,就驻扎在这儿。回头跟皇帝报告,就说我们打了大胜仗,占了城池,各种开销也能找中央报销。
这么折腾几个月,皇帝一看国库空了,自然只能让他们退兵。
围剿田承嗣的战争,被李正己这么一搅和,开局有点不利。但过了阵子,成德和幽州联手总算赢了一小仗,皇帝就让个太监代表中央去慰问李宝臣。
李宝臣本来就看太监不顺眼,但这是皇帝的人,只好带了礼物去见。结果呢?那太监直接把礼物扔街上,还指着鼻子骂他!
这下李宝臣的手下不干了:“现在田承嗣还没灭呢,削藩的路还长着呢,太监都敢这么对你,等哪天田承嗣没了,你还活不活了?”李宝臣自然不卖力打了。
代宗嘉其功,使中贵人马承倩赍诏宣劳。承倩将归,止传舍,宝臣亲遗百缣。承倩诟詈,掷出道中;宝臣顾左右有愧色。还休府中,诸将散归,宝臣潜伺屏间,独武俊佩刀立于门下。召入,解刀与语曰:“见向者顽竖乎?”武俊曰:“今阁下有功尚尔,寇平后,天子以幅纸之诏召置京下,一匹夫耳,可乎?”宝臣曰:“为之若何?”武俊曰:“不如玩养承嗣,以为己资。”
现在看这段历史,总忍不住想:要是没这个太监,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其实李宝臣心里门儿清:帮皇帝灭了田承嗣,下一个收拾的就是他。所以不管有没有太监,成德都不会真心围剿魏博——除非他们想取消藩镇,那还不如直接让皇帝砍了。
李宝臣这一招更高明。拿太监说事,比说钱更让中央难办,也更容易占理——好像不是我们不听皇帝的,是皇帝被驴踢了,让这么个东西来折腾我们?
要知道,在军方和文官眼里,太监就是祸害,但在皇帝眼里,那是自己人。皇帝不可能因为这事儿打击太监。关键是,军方说太监在军区无法无天,太监回去肯定把自己说得跟朵白莲花似的。现在问题是,谁的话可信?史书当然信军方,说太监贪婪邪恶;但皇帝可不这么想。但皇帝最无奈的是:重用太监这事儿,拿到台面上,他永远没理。
淄青退出,拿钱说事:不给钱,不打!成德退出,拿太监说事:皇帝让这么个东西来糟蹋国防,这仗没法打!幽州退出的原因更奇葩,是李宝臣脑子一热搞出来的。
话说李宝臣本来就被太监气得不想打了,结果有个风水师跑来说:“我在你地界发现一股神秘气息,天意显示你能占幽州!”李宝臣一查,当时就飘了,觉得自己能上天了。正琢磨怎么占幽州呢,田承嗣的人来了:“你帮皇帝打我,不是帮皇帝挖坑埋自己吗?灭了我,下一个就是你。不如咱俩联手打幽州?”
李宝臣一听,惊呆了:这么巧?看来天意真是让我占幽州啊!立马带兵打幽州去了!结果呢?仗刚开打,田承嗣就告诉他:“风水师是我找的,逗你玩呢!我现在自己都四面楚歌,哪有力气帮你打幽州?你要想占,自己去吧,我可帮不上忙。”
这闹剧收场后,李宝臣赶紧跟皇帝哭诉:“我鬼迷心窍干了糊涂事,求您原谅我啊!”问题是,这么一折腾,皇帝再让他打田承嗣,他肯定不干了:“我把幽州得罪了,只能驻扎在边界,万一我打田承嗣时,幽州背后捅一刀,我咋办?”皇帝再让幽州打田承嗣,幽州也不干了:“成德一心想吞我幽州,大军压在边界,我哪有兵分给你打田承嗣?”
这么一来,成德、淄青、幽州全退出了。其他军区一看,理由现成的:“三大强藩都不打了,我们打啥?”到这儿,中央政府也明白了,再硬逼着打田承嗣,也没戏了。田承嗣赶紧给中央个台阶,上书认错,求皇帝原谅。田承嗣请入朝,李正己屡为之上表,乞许其自新。
皇帝只能顺水推舟,表示原谅。这么一来,幽州之前依附中央带来的战略优势,全让田承嗣这一折腾给抵消了。史书写这段历史时,特有戏剧性——田承嗣一个套接一个套,把各大军区都忽悠瘸了。要是光看这些戏剧性内容,容易觉得历史就是几个人抖机灵、犯糊涂就变了。其实历史大背景才是关键,那些套儿对老狐狸来说,根本不管用。
但把目光放宽就会发现,真实情况是:围剿田承嗣打到一半,各藩镇都达成共识了,找各种理由不打了。田承嗣这么一搞,其他军区也跟着动,但很快残酷现实告诉他们:想挑战中央,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地缘,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