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是用来平定一些叛乱的-为何却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 (藩镇是用来平安的吗)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
藩镇割据,说白了就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外地将领手里攥着兵、钱和人事权,中央政府管不了的局面,这么着折腾了一百多年,唐朝就没了。
这事儿得从安史之乱后说起,唐朝当时为了平乱,封了一堆节度使,他们管的地方就叫“藩镇”。本来朝廷想靠他们镇场面,结果没想到,这些藩镇反倒成了唐朝乱套甚至灭亡的祸根。
其实啊,藩镇割据差不多就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朝没了之后,五代十国那乱哄哄的场面,也是这割据的延续。这问题不光影响唐朝,连后来的五代、北宋都绕不开。
一提到藩镇割据,大家可能就觉得唐朝安史之乱后直接四分五裂,快不行了。其实啊,这么想就把唐朝中后期一百五十多年的事儿给看简单了——政治怎么变的、经济怎么搞的、制度怎么换的,甚至那些文学作品,都这么被笼统地一句“藩镇割据”带过,太可惜了。

唐朝藩镇割据和乱子的历史,打安史之乱后就拉开了序幕,老话儿说“安史平了,藩镇的祸才刚开始”。后来黄巢一闹,“天下分裂没个章程”,接着就是五代十国,军阀混战,又是一片乱糟糟。
不过话说回来,从763年安史之乱平了,到唐懿宗时候黄巢起义爆发前的乾符年间,其实有一百多年,藩镇的形势还算稳定,数量最多的时候也就固定在46个左右。
先说说藩镇割据是怎么来的
唐朝还没设藩镇那会儿,边地上有守捉、城、镇、军,统称“道”。711年,贺拔延嗣被派去当凉州(现在甘肃武威)都督,为了防吐蕃,河西藩镇就成了唐朝第一个藩镇。
唐玄宗上台后,开始大设藩镇。比如713年设了幽州(现在北京)和朔方(现在宁夏灵武)的节度使,717年又设了剑南(现在四川成都),718年设了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到天宝年间,节度使已经增加到10个,就是后来说的“天宝十节度”:河西、范阳、陇右、剑南、安西、朔方、河东、北庭、平卢、岭南。
随着边地藩镇越来越多,原来的府兵制慢慢被募兵制取代了。边上屯着49万精兵和8万匹战马,这阵仗可不小。
天宝年间,安禄山一个人管着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他和史思明一合计,反了!一下子打下了洛阳和长安,唐玄宗只好跑到四川去。太子李亨靠着朔方的将士支持,登基成了唐肃宗。后来安禄山那边越打越差,本来投降了的史思明又反了水。
打来打去,唐朝最后接受了安禄山旧部的投降,让他们当节度使。其中河北三镇最强,反朝廷的心也最重。后来这些节度使要么自己传位给儿子,要么手下兵变把他捧上去,中央管不了,只能事后承认。不过他们也没多大本事造反,其他大多数节度使还是朝廷派的。
再说说藩镇割据的具体情况
先说个泾原兵变
唐德宗那会儿,河北的藩镇反了,朝廷派去平叛的部队,半路居然反了水,占了长安,德宗跑到汉中躲着,花了四年才平定,这就是“泾原兵变”。这事儿算是藩镇割据刚开始的乱子,但后来范围越搞越大了。
再聊聊河朔三镇
唐宪宗的时候,派兵把藩镇割据给压下去了,但根儿没除。不少藩镇借平乱的机会,趁机扩大地盘。817年冬天一个雪夜,唐邓节度使李愬带着九千人,摸黑打了蔡州,活捉了吴元济,平了淮西之乱。第二年又搞定了淄青的李师道。沧景、卢龙、成德这些镇都归顺了中央,唐朝有段时间还缓过劲儿来,号称“元和中兴”。
结果820年唐宪宗被宦官害了,唐穆宗上台,主张“销兵”,就是裁兵。中央接手河朔三镇,派去的官儿又昏又横。821年卢龙兵变,把朝廷派的新节度使张弘靖抓起来,还杀了他手下的人,河朔三镇又反了。新头头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都坚持老一套。裴度带兵去打,没打赢,朝廷军费烧得太厉害,撑不住,只能认了。

不过这时候,藩镇收敛了点。成德的王元逵还按时给朝廷进贡。后来黄巢打进长安,唐僖宗跑成都,王元逵的孙子王景崇带兵去救驾,送钱送粮不断,王镕还“献马牛戎械万计”,挺给面子。
到了唐末
唐僖宗以后,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王仙芝、黄巢带着人反了,朝廷让各藩镇出兵围剿,结果全国各地冒出一堆割据势力,比如杨行密、董昌、钱镠这些人,都趁机壮大自己。
881年,黄巢攻破长安,唐朝中央政府基本垮了。黄巢手下有个叫朱温的,投降了朝廷,帮着平了黄巢,唐僖宗信他,让他当了节度使。朱温的地盘比当时最大的藩镇李克用还大,这下藩镇之间就开始互相抢地盘,打起来了。
后来唐昭宗在位时,朱温把朝廷大权攥手里了。最后到了唐哀帝,藩镇没跟着唐朝一起完蛋。整个五代十国,其实就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有些藩镇干脆不认中原朝廷,自己建王国、当皇帝。
其实啊,藩镇也不能一概而论说都是割据的。唐代中晚唐的藩镇大概分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河朔割据型,主要在河北北部,大多是安史之乱后投降的旧部,代表就是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这里的节度使不是朝廷派的,是手下将士自己选的,赋税也不给中央,大家分了。从代宗到穆宗那会儿,朝廷好几次去打,最后都忍气吞声认输了。
第二种是中原防遏型,不算割据,主要在中原一带。这些藩镇大多是打仗时候临时设的,特点是平时驻着几十万大军,“总像有敌人要来似的”,重兵把守。赋税自己管,不用中央给。中原镇既是唐朝后期平乱的主力,也是兵变老是非之地。
第三种是边疆御边型,也不算割据,主要在西北、西南边疆,西北最典型。原来京西、京北是朔方军的地盘,唐德宗时朔方军被拆了,神策军控制了那儿,关中的军事地位就更稳了。这类藩镇的特点就是重兵驻扎,军费靠中央供应。
第四种是东南财源型,也不割据,主要在东南,比如浙东、浙西、淮南、福建、江西这些地方。这地方差不多就是安史之乱前的采访使,就是管得小点。特点是兵少钱多,是唐朝的“钱袋子”,和西北、中原、河北那些重兵镇不一样。所以史书说“天下藩镇,东南最安稳”。

再看看唐代藩镇的整体形势
首先,藩镇割据主要就表现在河朔三镇,其他大多数藩镇其实都在唐朝控制下,不算割据。节度使大多是朝廷派的,他们内部乱也只是兵变,不是要反朝廷。
其次,中原、边疆、东南这些非割据藩镇,因为地方不同,影响了唐朝的政治、财政、军事。东南给钱,边疆保关中,中原镇着河朔的叛镇。河朔三镇能不能闹,就看这三类藩镇的态度,这叫“制约性”。
再次,这几类藩镇的关系,唐代宗时候就定下来了,后来黄巢起义把这格局给打乱了:重要的中原藩镇大多被朱温吞了;李克用、李茂贞占了河东和西北一部分,跟朱温对着干;东南藩镇也不给朝廷送钱了。
五代十国那会儿,还能看出唐代藩镇格局的影响:北方五个小朝廷打来打去,南方几个王国相对安稳,这其实就是唐代北部藩镇(河朔、中原、西北)兵多乱多,南部藩镇(东南)兵少安好的延续。
最后说说藩镇割据的影响
藩镇割据让唐朝能管的地方越来越小,吐蕃、回鹘这些原来臣服唐朝的少数民族,也纷纷自己搞割据,吐蕃还跟唐朝打过仗,陇西一带大半都丢了。

唐宪宗初年,宰相李吉甫上书说,当时有15道71州不报户口,税户比天宝年间少了四分之三,这对唐朝经济的打击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