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却没有-宦官乱政是历朝都有的问题 (为什么清朝却那么残酷)
宦官乱政是历朝都有的问题,为什么清朝却没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中国古代政治历史中,不光有着想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诸子百家的读书人,还有着其痛恨的对...
宦官乱政,这事儿历朝历代都有,为啥清朝就没事儿呢?
中国古代政治里头,不光有那些喊着“为天地立心”的读书人,还有他们最痛恨的一群人——宦官。这帮人吧,说是皇室的“家奴”,可有时候能量大得很,能把朝纲搅得天翻地覆。
宦官,说白了就是咱们常说的太监,就是古代皇宫里头,被阉割了给皇室当差的男人。这帮人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史学家们琢磨着,夏商那会儿的宫里可能就有他们了。翻翻《诗经》《周礼》《礼记》这些书,里头都写着,周朝的时候,周王和各诸侯国基本都设了宦官这职位。

说白了,宦官就是专门伺候皇室,尤其是皇帝的。他们的权力吧,全靠皇帝信他们、给他们。可你要翻翻老账,好多朝代都出过宦官乱政的事儿。这些家伙祸乱朝纲,欺负大臣,贪钱贪权,厉害点的还能架空皇帝,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
宦官掺和朝政的例子多了去了,最典型的就是秦朝的赵高、唐朝的高力士、北宋的童贯,还有明朝的刘瑾、魏忠贤这些。不过你发现没,历朝历代都有这毛病,清朝却好像没怎么听说过。

清朝嘛,是女真人第二次搞起来的大业,军事上确实厉害,但文明程度嘛,当时还真比不过中原汉族。在清兵打进山海关之前,他们皇宫里根本就没太监这一说。不像现在电视剧演的那样,历史上的皇太极和他爹努尔哈赤身边,一个太监都没有。
清朝接了明朝的班后,发现这皇宫日常运转啊,还真离不开宦官,所以也照着老规矩用了。不过,明朝就是让宦官把江山搞垮的,这教训太惨痛了,所以清朝一开始对宦官这事儿,警惕得很。

首先,清朝对宦官的人数卡得死死的。明朝那会儿,宫里太监多到离谱,最少的时候都有两万多人。清朝呢?人数直接砍了一大截,就说说顺治皇帝那会儿,宫里太监就一千来号人。
其次,太监手里的权力也被压得死死的。规定他们平时就只能干点体力活,别想着掺和管理的事儿。这么一来,明朝太监那种“司礼监”的权力,直接没了。还有,为了防止外面的人勾结太监,清朝规定只有四品以上的太监才能出宫,而且出去啥都不能说,宫里的事儿一个字都不能漏。
到了康熙那会儿,干脆把明朝留下来的“宦官十三衙门”给撤了,后宫一下子清净多了。后来的雍正,因为政治需要,稍微给了太监点权力,可他儿子乾隆对太监可狠了,甚至规定太监只能姓“秦”、“赵”、“高”——这仨姓都是历史上专权太监的姓,用这法子天天提醒自己。这么一搞,太监再也别想像以前那样专权,更别提架空皇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