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洪迈唯独喜欢东吴太史慈!-三国英雄谁最杰出 (南宋 洪迈)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国英雄谁最杰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通常,当提起,三国演义,里的英勇人物时,首先会想到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吕温侯,或温酒斩华雄的关云长,或喝退百万曹兵的张翼德,...
聊起三国里的英雄,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肯定是吕布、关羽、张飞、赵云这些狠角色,要从中挑个最杰出的,还真挺难的。不过南宋的洪迈偏不,他在《容斋随笔》里直白说:东吴的太史慈,才是三国头号俊杰。
他这话有没有道理?不能直接下结论说他对不对,咱们得从几方面好好琢磨琢磨。

先说说洪迈这人到底靠不靠谱。历史上爱吹牛的人可不少,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嘴上厉害,一上战场就完蛋;还有杨国忠,号称早看出安禄山要造反,又说“叛军肯定内讧,十天之内安禄山就得被自己人杀了”,结果呢?全是废话。要是洪迈也是这种只会说大话的人,那他的话自然不能信。可人家正经是史学大家,《容斋随笔》这本书,历代都夸它是史学名著,内容包罗万象,从朝代兴衰到文人趣事,考证得细,评得也准,连《四库全书》都说南宋的笔记里,它排第一。不少历史学家觉得,这书和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最有价值的三大笔记,甚至有人觉得它能补《资治通鉴》的不足。这么看,洪迈的见识,还是得重视的。
那洪迈在书里到底怎么夸太史慈的?《容斋续笔》里专门写了他,开头就一句话:“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翻译过来就是,三国那时候英雄多,但太史慈尤其值得一提。

洪迈为啥偏爱太史慈?就因为这人的信义和壮烈。宋孝宗年间给太史慈封了个“灵惠侯”,文书里说他早年救孔融是青州烈士,晚年跟孙策是吴国信义之臣,老百姓还给他建庙当神供。洪迈对这些评价挺认同,觉得太史慈这人,对得起这些夸赞。
而且啊,洪迈是宋朝人,离三国隔了快九百年,看历史的角度可能比咱们更客观;再者,他和咱们一样,都是被封建道德熏陶大的古人,更能懂三国那时候的“义”字怎么写,能从咱们想不到的地方看透太史慈的好。

不过,洪迈再厉害,也不能全盘照单全收,得自己拿史料去验证。正史《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虽然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小说,但也有参考价值。
先说太史慈的信义。邴原传里有个事:邴原藏了个叫刘政的逃犯,后来要离开,直接把刘政交给太史慈。这可不是随便托付的,说明邴原信得过太史慈的为人,觉得他敢担事、靠得住。而且邴原本身就是汉末名士,他朋友也都是讲究人,太史慈肯帮这个忙,一方面是仗义,另一方面也是欣赏他们的品德,侧面反映太史慈自己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三国演义》里还写了太史慈降孙策后,主动请缨去招降刘繇旧部,和孙策约好第二天正午回来。孙策手下的人都觉得这人肯定跑了,结果第二天正午,太史慈真准时回来了。其实《三国志》里写的是他跟孙策约定六十日内返回,结果如期归来,不管几天,关键是“守信”俩字。陈寿在《三国志》里都忍不住夸他:“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再说孝顺。孔融听说了太史慈的名声,派人给他老娘送东西,这小恩小惠让太史慈记在心里。后来孔融被黄巾军围困,太史慈的老娘催他去报恩。救兵如救火啊,可太史慈居然在家待了三天才动身,不是他胆小,是他先得陪老娘尽孝,知道这一去九死一生,是抱着“有去无回”的心去救孔融的。单枪匹马冲进几万人的包围圈,把孔融救出来,就为了报答孔融对他娘的好。三国里的英雄,有几个像他这样孝顺又淡泊名利的?这估计也是洪迈看重他的原因。
太史慈的武艺和智谋,也不差。救孔融的时候,他为了迷惑黄巾军,假装在城门口天天练射箭,等敌人放松了,突然冲出去,一箭一个追兵,把敌人吓退了。后来和孙策在神亭偶遇,孙策带着韩当、黄盖一大堆猛将,太史慈就一个人,愣是不怂,和孙策单挑了个平手。要知道孙策可是“小霸王”啊,太史慈能和他打成这样,武艺肯定不一般。

他的箭术更是绝了,《三国志》说他“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有次打仗,城楼上有个敌将扶着梁柱骂他,太史慈一箭过去,直接把他的手钉在梁柱上,这准头,谁不佩服?还有次郡里和州里同时给朝廷送紧急公文,抢着要第一个到,太史慈使了个小聪明,骗州里的人帮他看奏章,趁对方不注意,把州里的奏章给毁了,拉着州里的人一起跑,自己再掉头送郡里的公文,结果郡里赢了。这脑子够活泛,做事也不死板,有点不按常理出牌的狠劲。
这么看,太史慈简直是智勇双全、信义俱全,就算和关羽、张飞、赵云他们比,也一点不差。甚至有人说,他有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赵云的胆气,还有黄忠那样的箭术。

不过《三国演义》里写蜀汉的多,太史慈虽然本事大,但一直在东吴,没在什么大战里“一战成名”,所以存在感低了点。正史《三国志》里也没怎么多写他的事迹,小说可能也觉得离主题太远,就没多着墨。但要是抛开小说的偏向,太史慈这人,忠义、勇猛、智谋都占全了,真要论“杰出”,洪迈说他第一,真不算吹。
就连《三国演义》编他战死的情节,临终那句“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听着就让人唏嘘。虽然故事是假的,但这话太史慈真说过,战士的归宿本就是战场,这么写,估计作者也是觉得这英雄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