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赵构选择主动禅位-南宋当时处于相当稳定的时期 (赵构为什么)
你真的了解赵构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1162年,55宋高宗赵构,活到81岁,身体健康,并没有啥毛病,说自己又老又病才禅位,明显是托词,这时南宋军民刚刚取得采石大战的胜利,南侵的金国皇...
你真的了解赵构这人吗?1162年,宋高宗赵构55岁(后来活到81岁),身体硬朗得很,说自己又老又病才禅位,这理由明显站不住脚嘛。
这时候南宋刚打赢采石大战,南侵的金国皇帝完颜亮(海陵王)被自己人干掉,金国内乱成一锅粥,南宋趁机把江淮一线的地盘都收回来了,国家稳得很。可偏偏这时候赵构选择禅位,这里面政治弯弯绕绕可不少。
先说说施恩给宋孝宗赵眘这事儿。

赵构自己是有子女的,结果五个女儿全被金国抓走了,就剩一个儿子赵旉跟着南渡。结果这儿子被底下人拿来做文章,想搞掉赵构自己上位,阴谋败露后,赵旉吓得够呛,才3岁就没了。
养子赵眘,绍兴二年就被立为皇子了(当时皇储不止他一个),到这时候在宫里待了整整30年。要是真等到赵构老死再传位,赵眘都五六十岁了,哪还有什么恩情可讲,搞不好还心生怨恨,到时候赵构的身后事谁管?正好这时候国家稳当,仗刚打完,传位给养子,赵眘肯定记着这份情。
后来事实证明,宋孝宗对这个养父确实挺孝顺的,就算赵构的决定不对,他也照着做,赵构去世后孝宗哭得不行,两年后就禅位给了自己儿子。
再说说赵构禅位后打的那些小算盘。
第一,断了金国的念想。
赵构为啥选赵匡胤这一支继位,不选赵光义一支?心里有数。绍兴议和后,他妈韦太后被金国放回来了。韦太后在金国那头,日子可不好过,先是在洗衣院干活,后来还嫁给了完颜宗贤,还生了孩子,这事儿对宋朝皇室来说,简直是丑闻。韦太后回来第二年,金国就说要把宋钦宗和他妃子送回来,金国打的什么算盘?明摆着——让宋钦宗回来跟赵构抢皇位,宋朝内斗,金国好趁机占便宜;还能捞一大笔赎金和地盘,毕竟是个前朝皇帝嘛。

赵构这眼睛毒得很,一眼就看穿金国的花花肠子,对接回宋钦宗这事儿,压根没搭理。其实徽钦二帝早把赵构当送死的棋子了,两次把他往金军那儿送,他自己都九死一生逃回来,能不恨他们?
赵构一退位,宋孝宗上位,金国手里那张威胁南宋的牌——宋钦宗、他妃子子女的利用价值,一下子就小多了。宋孝宗是赵匡胤这一支的,宋钦宗是赵光义那一支,压根不是一路人。
第二,断了赵光义这一支的人想夺位的路。
赵构立赵匡胤这一支,还有这层意思:赵光义那边的后代在南宋也不少,他们总想着把北边被俘的亲戚接回来,万一这些人回来想抢皇位呢?肯定恨赵构不接宋钦宗他们。要是真让他们上位,赵构死了之后名声能好吗?这也是给自己留个好名声。
第三,给宋孝宗攒点人气。
赵构为了绍兴议和,每年给金国送多少金银财宝,割了多少地,还把死磕抗金的岳飞、岳云父子给杀了。结果这和议才十几年,金国又打过来了,送的金银反而帮金国壮大了实力,这事儿赵构办得确实不地道。采石之战是个书生虞允文指挥赢的,南宋不少将领都消极怠工,打赢了没功劳,说不定还被砍头,谁还愿意拼命?这都是杀岳飞的后遗症。南宋不能总靠一个虞允文啊,得把这杀岳飞的政治伤口给缝上。
宋孝宗一上台就给岳飞平反,还给他后人封官。这事儿刚继位就干,哪有那么简单?肯定是赵构在背后安排的。既缝上了杀岳飞的政治伤,又让宋孝宗在南宋老百姓心里更有分量,说白了,还是为了南宋的江山稳固。
说到底,赵构也真是累了。
赵构这辈子就没消停过,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听说金国大军南下,第一反应就是跑。从南京跑到杭州,杭州待不住了又坐船跑海上,这操作在老百姓眼里,简直拉胯。采石之战前,他早就备好了逃跑路线,要是金军过了长江,他立马就上船跑路,幸好打赢了才没走。他总觉得自己就是金军的靶子,这心结打都打不开,负担太重了。
要是当了太上皇,金国的目标就转到孝宗身上了,自己也能松口气。可就算退位了,赵构还是想跑。1163年南宋打了败仗,他雇了500个民夫,1000个军队天天待命,就为了随时能搬走值钱东西,坐船就跑,还好金国没追过来。
退位后,赵构还是爱在关键时刻插手朝廷的事,想逃跑,不得有点权撑着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