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了宋朝灭亡-宋朝文学家王禹偁的名篇-唐河店妪传 (预言了宋朝灭亡的原因)
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宋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文明繁荣的大宋,一桩足以与优雅宋词争辉的文学成就,正是散文,两宋三百年间,宋朝的散文创作,堪称,井喷式发展,,相关名家一抓一把,...
《唐河店妪传》,说白了就是“唐河店一位老大妈的故事”。全文就551个字,开头186字,讲的是个老大妈的彪悍事儿:智杀辽兵。

文里说,北宋端拱年间,有个老大妈在宋辽交界的唐河开店。有天突然来个辽兵,老大妈临危不乱,先假装招待,故意装作老得不行,让辽兵自己上前打水。等那渴疯了的辽兵弯腰打水时,她从后头猛地一推,把辽兵推进井里淹死,然后跨上辽兵的战马,跑到衙门报功。原文写“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就这么几笔,现场感拉满,一个有勇有谋的北宋大妈形象立马立住了,不愧是北宋散文大家的手笔。
对看惯了大宋挨揍往事的后世读者来说,这段记录也太“给力”了,让人难以置信:连大宋老大妈都这么彪悍,那战场上咋还老打败仗呢?没错,王禹偁也这么想。他写这篇文,不是为了编“抗辽神剧”,是想反思这问题——宋朝大妈都这么猛,宋军咋这么怂?
于是,《唐河店妪传》后面365字,王禹偁用犀利笔锋把问题剖析得明明白白:大宋打不了胜仗,是因为老百姓不给力?当然不是!每次辽兵入侵,像唐河店老大妈这样的边民多了去了,场面几乎是“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胃而进者。”打契丹根本不用动员。可这些忠勇边民组成的部队,在宋军里却是“二等公民”,装备待遇都比禁军差得多,“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怎么打得恶仗?
在王禹偁看来,大宋积弱,不是不重视国防,而是钱没花在刀刃上。高待遇的禁军打仗不给力,忠勇的部队装备却破破烂烂。要是大宋能“花对钱”,“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打造这么支虎狼之师,大宋还怕谁?所以他“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写这位彪悍大妈,其实是对大宋国防的忧思,盼着朝里当权的人看了能长点心。
这通篇精炼叙述,短小生动的情节,加上犀利点评,一生坎坷的王禹偁,确实对得起“北宋散文大家”这名头。
但放在北宋历史上,这篇堪称经典的散文,更像篇神预言,未来北宋国防的毛病,几乎全被它一一戳中了。
《唐河店妪传》里,王禹偁把当时大宋国防的毛病吊打了一遍。但这文就算好评无数,也没能把当权人喊醒——跟后来北宋国防的问题比,文里说的那都不算病。
比如发展到宋仁宗年间,北宋边防部队哪里是“钱没花对地方”,简直是瞎扔钱。王禹偁写那会儿,宋朝军队最多六十六万。七十年后的宋仁宗年间,军队人数突破一百二十五万,年军费4800万,占国家财政收入六分之五。这么多钱,最后苦的是农民,越民乱越招兵,越招兵越民乱,北宋中期的“冗兵”问题,生生把国家元气耗光了。
招了这么多兵,战斗力又咋样?既然是撒网扩招,兵员素质能好?王禹偁那会儿,军队好歹是战场上练出来的,北宋中期就不一样了。陕西边防军里,“匠工书画机巧百端名目”,阿猫阿狗都能混进来领军饷,还“游嬉于闹市间——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大宋边防就靠这些人守着。
这素质上了战场,结果可想而知。大文豪苏辙都说了,西夏人一听说宋朝禁军要来打,都举手庆祝。弱鸡的战斗力,美名远扬。
但就算这样,比起北宋末年的军队,宋仁宗年间的军队还算“良心”。战力不行,好歹血性还在。宋夏几次大战,不管输赢,常见宋军血战到底。
可这毛病到宋徽宗末年,又是另一番景象。面对南下金军,汴京城禁军出征连马都不会骑,上了马就哆嗦。黄河边金军一擂鼓,宋军吓得四散逃跑,几百金军追着几千宋军打。后来靖康之耻,原因五花八门,但没争议的是——“富宋”的钱,全拿来养废物兵了。
相反,两宋山河破碎时,北方百姓却坚持不屈不挠的战斗。各地的“弓箭社”等义军,数十年如一日浴血奋战,给风雨飘摇的南宋换来了立国时间。岳飞北伐时,北方义军纷纷响应,举着“岳”字旗战斗到底。比起那些把“议和”当功劳,为议和冤杀忠良的“精英”,这些像“唐河店妪”一样的忠勇百姓,才是真英雄。
这篇《唐河店妪传》,初读觉得搞笑,细品又挺唏嘘。忘战必危的道理,糟蹋国防的代价,千年过去了,还是这么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