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大唐立下过哪些功劳呢-李靖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家 (我为大唐做贡献 小说)
李靖是隋末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他将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李靖,字药师,三原人,大唐的开...
李靖这人在隋末唐初可是个狠角色,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给唐朝的统一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光打仗厉害,治军打仗的经验也攒了一套,把咱们的军事思想又往前推了一大步。
李靖,字药师,三原人,大唐开国功臣,后来被封为卫国公,大家都叫他李卫公。他家是宦门世家,祖上当过北魏、北周、隋朝的官。李靖出生那年是北周武帝天和六年,这时候南北朝眼看就要统一了——六年后北周灭了北齐,北方统一;又四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隋朝就立起来了。
李靖十九岁那年,隋朝统一了天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总算到头了。在灭陈的统一战争里,他舅舅韩擒虎立了头功,第一个攻进陈朝都城的朱雀门,后来还有“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诗句呢。舅舅这榜样,对青年李靖影响可不小。
青年李靖跟着舅舅学兵法,脑子灵光,学得特别快,把真传都学去了。韩擒虎都夸他:“能跟我聊孙武、吴起兵法的人,就这小子一个了!”史书上说李靖“风姿伟岸,有文武才略”,他自己也对自己挺有自信,立志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大丈夫要是遇到明主、赶上好时候,肯定要立功立业,博个封妻荫子!”这是青年李靖的豪言壮语。可现实是,天下统一了,仗打得越来越少,李靖本事再大,也没地儿使啊。
李靖刚当官时,在长安县做功曹,就是个基层小官。他家是世家子弟,志向远大,哪把这小官放眼里?闲着没事就去拜访朝廷里的显贵,结果他那见识和谈吐,把人都镇住了。左仆射杨素拍着床跟他说:“你将来肯定能坐我这个位置!”杨素这是看好他能当宰相啊。
可李靖的才华并没让他的仕途顺起来,反而在隋朝的基层官场里默默无闻混了二十七八年!这快三十年的时间,本是人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李靖愣是没干出啥像样的事来。
这事儿可能得怪几点。第一,缺个硬核贵人。隋唐那会儿,世家子弟当官,就算从基层干起,也是离决策圈近的,有能力的人破格提拔快,没能力的熬资历也能升。开皇十二年,李靖的舅舅韩擒虎平陈三年后没了,这对李靖的仕途打击可太大了。那会儿门第森严,没舅舅撑腰,李靖根本挤不进官场高层啊。
第二,“屠龙技”用不上。李靖的本事是军事韬略,他的人生定位也是当将军。可天下都统一了,朝廷只需要按部就班守地方的将领,像李靖这种天才,时代压根不买账。李卫公就算有扭转乾坤的本事,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时间溜走。这大概就是他年轻时说的,既没“逢时”,也没“明主”吧。

不过机会这东西,总给有准备的人留着。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把国内搞得民不聊生,各地反了旗。隋炀帝心灰意冷跑扬州去了,对天下大乱不管不顾。这乱世,可不就是英雄出来建功立业的时候嘛。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这时候天下已经乱成一锅粥,太原留守李渊父子正偷偷商量着反隋。这时候四十七岁的李靖,正当着马邑郡丞,归李渊管。李靖看出李渊不怀好意,想建功立业的他,决定去扬州找隋炀帝告密,指望靠这事儿开启自己的事业。
李靖先跑回长安,打算去扬州找隋炀帝告密。可他前脚刚走,李渊后脚就从太原打到长安了!李渊很快拿下京城,把李靖抓了,下令砍头。李靖是想建功立业的英雄,可不是那种死脑筋的愚忠分子。
就在刀落下来那会儿,李靖大喊:“您起兵反隋,是为了给天下除暴乱,现在不为大事着想,反倒因为私人恩怨杀壮士吗?”他这话说得又急又快,“义兵”、“除暴乱”、“私怨”几个词怼得李渊没话说。这时候李世民也出来求情,李渊才饶了他一命。可李渊这人恩怨分明,虽然暂时不杀他,心里那疙瘩可还记着,指不定哪天就翻旧账呢。
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大唐在关中站稳了脚跟,还收服了四川,把山西、陕西、四川连成一片,就跟当年北周灭北齐之前的形势差不多。
李渊派李世民东出中原打王世充,李靖也在军里;后来又派他去荆州招降萧铣。李靖轻骑南下,顺道帮庐江王李瑗平了金州的山贼。到了硖州,东边都是萧铣的地盘,他只好等着机会。
李靖在硖州一停,让唐高祖抓住了把柄,立马下令让硖州都督许绍杀了李靖!许绍也是个爱才的,赶紧上疏给李靖求情,让他戴罪立功。李渊其实是因为私怨想杀李靖,可许绍求情了,他也不好驳了地方大员的面子,只能答应。李靖又逃过一劫。
就在这时候,开州蛮人冉肇作乱,打夔州,赵郡王李孝恭吃了败仗,情况危急。这地方要是丢了,大唐从四川东出的路就堵死了。李靖带着八百骑兵去救李孝恭,突然袭击冉肇,打赢了;又帮李孝恭设伏,阵前斩了冉肇,抓了五千多人。消息传到长安,李渊高兴坏了,也终于知道李靖的军事才能有多牛,对他那点偏见早就没了。
李渊后来跟大臣们说什么“使功使过”,估计是自我解嘲,觉得之前老为难李靖挺不好意思,说到底还是为了笼络人才。发给李靖的表彰玺书里,“远览志诚”四个字,其实就是李靖告诉李靖,他从战功里看出了李靖的忠诚。李渊不愧是豁达的帝王,还亲笔写了封信,直说过去的不愉快一笔勾销!李靖拿到表彰书和私信,肯定能感受到李渊的诚意。从那以后,李靖彻底放下包袱,开始大展拳脚,给大唐统一天下、打退外敌,立下了数不清的功劳!
武德四年,李靖在夔州准备了一年多,给唐高祖上了个《平梁十策》,说怎么灭了荆州的萧铣。唐高祖一看就采纳了,让赵郡王李孝恭当元帅,李靖当行军总管,带兵出三峡打萧铣。八月大军在夔州集结,赶上秋天发大水,三峡水急,船不好走。有人建议等水退了再进,李靖不同意:“打仗就讲究个快,机会不等人。现在刚集合,萧铣还不知道,趁着水涨突然杀到城下,这就是‘疾雷不及掩耳’,兵家上策。就算他知道了,临时征兵也来不及,肯定能拿下!”
李靖用兵有个特点,简单说就是“出其不意”!要“出其不意”,就得先琢磨透对手怎么想,然后反着来。李靖这辈子打仗,把这原则用得那叫一个炉火纯青!
九月到了夷陵,萧铣的大将文士弘带几万人来挡。李靖想先拖着,找机会破敌;可李孝恭不听,非要直接打。结果李孝恭被文士弘打跑了。文士弘追着打,士兵们抢唐军的物资,阵型全乱了。李靖在远处瞅见,这机会能错过?立马全军出击,反杀文士弘。转眼间胜负反转!唐军大胜,缴了四百艘船,文士弘的军队淹死在长江里的上万。
李孝恭立马让李靖带五千当先锋,自己带大军跟着,直奔江陵。萧铣自打文士弘败了就派人去江南征兵,自己守着孤城。李靖又打败萧铣派来的杨君茂和郑文秀,抓了四千多人。江南兵一直没来,萧铣信心崩了,第二天就投降了。李靖进了江陵,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第二天江南兵到了,见萧铣降了,全跑了。
真得说李靖这人多果断,唐军要是晚半天犹豫,萧铣肯定跑不掉,唐军说不定还得全军覆没!李靖干净利落灭了萧铣,对投降的将领也宽大处理,江南一片叫好声,李靖的名声响彻江南,江、汉各地纷纷投降大唐。唐高祖封李靖上柱国、永康县公、检校荆州刺史,还让他有权任命归附的地方官员!这信任,给得够足。
李靖带着得胜军继续往南,一路势如破竹,到了岭南。两广地区一看李靖的威名,直接投降了!李靖按唐高祖给的权力,沿途任命官员。捷报一个个传到长安,两湖、两广全归了唐朝,江南平定了!李靖这一趟,给大唐拿下了九十六个州、六十多万户人。唐高祖让他当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武德六年,东南的辅公祏反了。当年他和杜伏威在江淮一带反隋,后来降了大唐。杜伏威来长安后,辅公祏占了丹阳反叛。唐高祖让李孝恭当元帅,李靖当副帅,带着李勣、任瓌他们七路总管沿长江打辅公祏。辅公祏派五万水军在当涂长江设防,用铁索锁江,想困死唐军。将军们见当涂难打,建议绕过去打南京,釜底抽薪。李靖不同意,说那样会腹背受敌!他坚持不攻,跟叛军耗着。这是攻心战,叛军守着守着就不耐烦了,松懈下来。李靖瞅准机会偷袭,叛军根本没想到唐军又打过来,一场恶战下来,唐军赢了。顺江而下,拿下丹阳,辅公祏被抓,江南又平了。唐高祖封李靖东南道行台兵部尚书,让他管东南军政,他还安抚百姓,治理地方。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长安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没多久,李渊退位,李世民当皇帝,就是唐太宗。这时候北方东突厥趁乱,颉利可汗带着骑兵杀进关中,饮马渭水!李靖正守灵州,他立马带军南下,假装打豳州,摆出要切断颉利归路的样子。在长安,唐太宗带着六个人,隔渭河骂颉利。颉利看李世民镇定,自己的归路又要被李靖断,只好跟大唐签了“便桥之盟”。唐太宗刚登基这场危机,算是李靖的军事威慑和大唐忍辱负重化解了。

“便桥之盟”对大唐来说是耻辱,唐太宗一直记着,想着报仇雪耻!贞观三年底,他谋划了“定襄会战”。李靖当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总管全局,尉迟敬德、苏定方当副将,带中路军从马邑往北;李勣当通漠道行军总管,张公瑾、高甑生副将,从大同北进;柴绍当金河道行军总管,秦叔宝副将,沿黄河北上,当李靖主力侧翼;李道宗当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副将,出灵州西北,断突厥西逃路;卫孝节当恒安道行军总管,程知节副将,驻燕云,防突厥东逃;薛万彻当畅武道行军总管,段志玄副将,出营口东北,牵制突利可汗。六路大军,千里边界,全归李靖调度。兵部尚书侯君集帮唐太宗坐镇后方,大唐几乎把所有兵力和将军都压上去了,这排场,历史上少见!各路大军里,李靖和李勣是主力,其他都是牵制,李靖的大军就像匕首,直插突厥心脏!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带三千精骑从马邑北上,大军在后,突袭恶阳岭,突然打到颉利可汗的定襄城下。颉利吓得半死,根本没想到李靖敢孤军深入!他以为唐军几十万主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敢这么干?李靖探知颉利已经吓破胆,还用离间计让突厥的康苏密投降了。后军一到,全力攻定襄,颉利带着几个随从跑了!李靖早算好他逃的路,李勣已经从大同出发,绕到白道口截杀颉利。颉利被李勣一顿打,又往北逃到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