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能与寇准友好合作-刘娥是数得着的贤明太后 (为何不能与寇姓结婚)
在正史中的刘娥是数得着的贤明太后,而寇准就不论是在民间传说还是正史中,他都是难得一见的忠臣良相,而且以耿直出名,一个贤后,一个忠臣良相,两人为什么就不能友好合作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正史里的刘娥,那可是数得着的贤明太后。寇准呢,不管民间还是正史,都是出了名的忠臣良相,尤其耿直。这俩人,一个贤后,一个忠臣,咋就不能好好合作呢?

古代皇帝愿意用耿直的臣子,是有前提的——你这耿直别伤着皇帝的利益,不然分分钟被扔一边去。历史上耿直的臣子不少,但耿直到寇准这种地步的,真没几个。
寇准耿直的事迹,正史里一抓一大把。真宗朝以前的先不说,单说澶渊之盟那会儿。辽军打过来围了澶州,朝廷上下吓坏了,一堆人主张赶紧跑南方避祸,还死活要跟辽国和谈。当时的宋真宗也这么想,就寇准,死活不同意,非逼着真宗御驾亲征,还亲自上城墙指挥打仗。
这场仗虽然没打赢,但好歹把辽国南下的势头给挡住了,签的盟约对宋朝也算有利。
可盟约里说宋辽互为兄弟,这可把真宗的面子丢尽了,文人百姓背后都骂他无能皇帝。真宗心里那叫一个恼火,找借口就把寇准的相位给撸了,贬到地方去了。
要说真宗不知道澶州之战的意义、不知道寇准的功劳,那不可能。但只要伤着皇帝的利益,哪怕是面子,那也是不可原谅的。
寇准被贬到地方后,朝里没人敢说话。真宗为了稳住皇位,搞了个轰轰烈烈的“天书运动”,什么封禅泰山、祭后土、修宫院、拜神求道,总之就是一通封建迷信,想让大家觉得他是“天之子”,好让他坐稳江山。
上边喜欢啥,下边就跟着来。皇帝搞封建迷信,臣子们自然积极响应,各地“祥瑞”跟不要钱似的冒出来,什么地涌金莲、白鹿献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编不出的。
丁谓就是在天书运动里表现太突出,才被真宗提拔成宰相的。面对这股歪风邪气,寇准一直没妥协。后来真宗身体不行了,刘皇后(后来的刘太后)开始主理朝政,他才着急起来。
寇准怕刘皇后野心膨胀,再出个武则天,就想赶紧回中枢去制衡她。从中央到地方容易,从地方回中央可太难了。没办法,寇准这辈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改了行事原则——他也搞了个祥瑞,上奏折说:“部内民稼,蝗伤之后,茎叶再茂,蝗多抱草死。”
可能是让耿直人低头太有成就感,也可能是别的原因,反正真宗又把寇准提成了宰相。
因为封后的事,早跟刘皇后结了梁子
太后和寇准的恩怨,得从刘皇后刚当皇后那会儿说起。
真宗的第二任皇后去世后,他想把心爱的刘氏封为皇后。可刘氏出身太低微,就是个卖唱的歌女——唐朝分士农工商,歌女连商人都不如,大臣们都反对,最激烈的就数寇准,他说刘氏出身太低,不可为后。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寇准这话不仅戳中了刘氏的痛处,还硬是把她的封后时间往后拖了。
后来真宗为了让刘氏当皇后,抱养了个宫人的孩子,就是后来的仁宗,想靠“母以子贵”上位。谁料大臣们还是不同意,寇准又是主力。最后真宗没办法,封后的旨意只在后宫悄悄宣布了一下,连个像样的封后典礼都没有,内外命妇也不用跪拜,刘氏当皇后的仪式,那叫一个寒酸。
不过刘皇后主政之前,她是个后宫妇人,寇准是前朝大臣,俩人没啥交集,矛盾都藏着掖着。
力主太子主政,跟刘皇后的矛盾彻底撕开
刘皇后主政后,寇准怕她专政才放弃原则谋求回朝的,这俩人一开始就矛盾深得没法调和,也为后来的彻底反目埋了伏笔。
寇准重新当上宰相后,一个劲儿主张太子主政。这对当时正主政的刘皇后来说,简直是不可原谅!寇准还背地里跟真宗嘀咕,说让太子主政多好多好,皇后主政多不好。
刘皇后知道了能不生气?她直接找真宗问这事儿,真宗哪能承认自己有别的心思啊。寇准这下可尴尬了。
对寇准来说,他主张太子主政纯粹是为了赵家江山;但对刘皇后来说,寇准这事儿私心重得很——太子还小呢,他想让太子主政,不就是想架空她吗?还动了她的利益,俩人就这么斗上了。
从寇准回朝到仁宗登基,刘皇后一直在跟他斗。最后还是刘皇后棋高一着,联合丁谓把寇准又赶出了权力中枢。
刘皇后和寇准为啥合作不了?说到底,还是因为刘皇后的姓氏和性别。就算她是赵家的媳妇儿,对赵宋江山来说,她终究是“外人”,越是有本事,越得防着点。
而且她还是个女人,在古代男人眼里,被女人压一头,那简直是不可原谅的事。不是谁都有狄仁杰对武后的胸怀的,他们都得把这“可能”掐死在摇篮里。
寇准固然是忠臣良相,但也跳不出古代男人对女人的固定认知。只要他还困在这个圈子里,跟刘太后就永远不可能合作——这跟人品、才华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