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他们吃些什么呢-南宋灭亡之后皇族被迁移元大都 (当时的他们吃饭了英语)
还不知道,南宋灭亡之后皇族都吃什么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元朝,作为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独特的饮食风俗在这一时期逐渐交融,产生了璀璨夺目的饮食文化,在元朝境内...
元朝那时候,地盘大得吓人,民族也多,蒙古族、汉族、契丹族、藏族、畏兀尔、女真、回族啥的都在一块儿混着过,饮食文化那叫一个丰富,各民族的吃法慢慢混到一起,整出了不少新花样。
不同部族有不同部族的吃食,文献里老能瞅见各种记载。比如忽思慧写的《饮膳正要》里,就提到了西天茶饭、畏兀尔茶饭这些,听着就挺有异域风情的。
所以啊,元代饮食最大的特点,就是啥吃法都有,并存着。
说到吃的肉,元朝人最爱的绝对是羊肉。其实北宋的时候,御厨就已经把羊肉当主打肉了,到了元朝,北边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本来就爱吃羊肉,羊的地位就更突出了。
元朝皇帝的御膳,每天得用五只羊,后来元顺帝觉得太多了,改成四只,还被人夸贤明,说他会过日子。
《饮膳正要》里“聚珍异馔门”记载的七十多道菜,八成左右都用了羊肉,要么当主料,要么当辅料;“食疗诸病”里的方子,也有十几种得用羊肉。
南宋谢太皇太后和宋恭帝被弄到元大都,元朝管饭呢,每月给上万石粮,每天六千斤羊肉,这量也够夸张的。高丽贵族来大都,每天也给五斤羊肉,待遇不差。
就算在大元南部,羊肉照样吃香。《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里记南方生活的,饮食类有“烧肉品”“煮肉品”“肉下酒”啥的,五十多种,一半以上跟羊肉有关。
羊肉吃得太多,政府都着急了,怕羊不够杀,下了不少命令保繁殖。《元典章》里说,至元九年(1272年)不让杀羊羔,违者重罚;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强调一遍,还加了句“杀来的人根底打一十七下,更要了他的羊羔儿者”;到了至元三十年(1293年),干脆连母羊都不让杀了。
那牛肉和马肉为啥吃得少?主要是元朝管得严,不让随便杀。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下旨,说牛马是耕地、打仗、拉东西的宝贝,官府、私人宴会、屠户都不能杀,违者打一百大板。只有病死、干不动活的牛马才能剥皮吃。
虽然这禁令老重申,但民间偷偷杀的还是不少,就是量不大。连皇宫里用马肉都有限制,元帝在上都搞“诈马宴”,太官用羊两千只,马才三匹;反倒有些权臣贵族,一宴就能宰十二马,比皇帝还能造。
宫廷里吃的鸡鸭鹅花样也多,芙蓉鸡、生地黄鸡、乌鸡汤、炙黄鸡、青鸭羹啥的;民间流行烧鹅、白蝶鸡、锅烧肉、川小炒鸡、卤鸭鹅这些,听着就流口水。
宫宴上的野味更吓人,鹿头汤、熊汤、炒鹿汤、盘兔、攒雁、烧雁、攒熊掌、鹿肾羹、鹿蹄汤、狐肉汤、鹁鸪羹,名字都念不过来。
忽必烈欢迎南宋皇族那十次大宴,菜多得很:第二宴有驼峰、酥酪、雕盘嫩韭葱;第三宴割马烧羊当解粥;第四宴用细刀切天鹅肉;第五宴金盘堆胡羊肉(就是野生黄羊,北边才有的稀罕物,《滦京杂咏》里说“北陲异品是黄羊”,可见多珍贵);第六宴蒸麋烧麂;第七宴烧熊肉、鹌鹑野稚鸡。
还有一种叫塔剌不花的动物肉,现在叫土拨鼠,《饮膳正要》里说“北人掘取以食”,听着就有点重口味。
水产品也不少,现在能见到的,那时候基本都有。尤其《饮膳正要·鱼品》里还记了些稀罕鱼,像辽阳东北海河的阿八儿忽鱼、乞里麻鱼,大的能有一两丈长,估计是鲟鱼,出产在黑龙江、松花江那边,主要给宫廷吃,民间见不着。据《元史·刘哈剌巴都鲁传》记载,甚至有重达上千斤的阿八儿忽鱼,这得多大个儿啊。
蔬菜呢,元朝王祯在《农书》里说,不管穷富,都得吃蔬菜配粮食,这是日常必需。那时候蔬菜品种多,萝卜、茄子、黄瓜、冬瓜、瓠、芥菜、菠菜(当时叫菠稜)、莴苣、苋菜、芋、韭、葱、姜、蒜、白菜(菘)、葵菜、蘑菇啥的,南北都有。
茄子品种还多,紫的到处都是,青的、白的“中土颇多,南方罕得”。菠菜从唐代从尼泊尔传过来,那时候已经遍布南北了。萝卜“可广种,成功速而为利倍”,所以种得特别多。韭菜冬天还能种出韭黄,把根藏地下室,用马粪捂着,不见阳光长出来,黄嫩嫩的,挺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