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南宋野战军战力不俗为何还是失败了-是什么 (端平入洛南宋为什么会失败)
端平入洛,是什么?南宋野战军战力不俗为何还是失败了?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端平入洛,是南宋王朝晚期历史中一次争议极大的事件,金国灭亡后,南宋挥师北上试图收复三京,洛阳、开封、商丘,,却以损失惨...
“端平入洛”是啥?南宋野战军看着还行,为啥最后还是输了?其实这事儿得从金国灭亡说起。金没了之后,南宋想着北上把三京(洛阳、开封、商丘)收回来,结果呢?损失惨重,啥也没捞着,还差点把家底赔光。很多人还挺遗憾,为啥没让名帅孟珙来指挥呢?可实际上,孟珙根本就反对这个计划,他和老上司史嵩之都觉得,两边国力差太多了,就算运气好打下了三京,等冬天一到,蒙古大军休养好了渡过黄河南下,河南的宋军根本扛不住。
这个“端平入洛”的思路,其实是抄的金国当年的“拒关守河”老套路。金国快完蛋的时候,把地盘缩到了黄河以南(那时候黄河是走泗水淮河入海的),守着河南那块小地方,靠着潼关和黄河的天险挡着蒙古军,最后还是得硬着头皮借道南宋的汉中,绕过去才把金给灭了。

不过金国在三峰山之战前,还有接近二十万野战军呢。也就是说,要守住黄河这条线,考虑到冬天有些河段会结冰,至少得有十五万野战军盯着。可那时候南宋政府效率低,全国加起来也就十五万左右战兵,自己都不够用,哪还有余力去打中原?所以除了年轻的宋理宗,还有那些一味想打的郑清之、赵葵,满朝文武基本都反对这个计划。
当时想打中原,有两条路,一条从襄阳走,一条从淮西走。宋理宗本来想两路一起上,结果最后只有六万淮军真的去打了。京湖那边的史嵩之不肯出兵还运粮,一直被人说,其实这事儿他做对了。从淮西出兵,还有汴渠这些河道能运粮;要是从襄阳走,发现没啥东北到西南的河道,就像大臣乔行简说的“从襄阳进兵,得背二十钟粮才能运到一石,估计都未必能送到”。既然从襄阳运粮这么不划算,不参加这场注定要输的仗,反而能保住京湖战区更多实力。
宋军打起来大概是上面这样:赵葵、全子才带着六万兵从淮西往里打。正好是夏天,蒙古主力都在黄河以北避暑,河南只有少量被蒙古收编的金军守着,所以宋军很快就拿下了商丘、汴京。原来的金将李伯渊他们杀了汴京的主帅崔立,然后投降了宋军。之后宋军分成两部,往洛阳赶,第一梯队是徐敏子部1.3万人,第二梯队是杨谊部1.5万人。结果蒙古人挖了黄河大堤,发大水,路都泡烂了,宋军运粮受影响,开始缺粮了。第二梯队走到离洛阳就差20公里的龙门镇时,被蒙古军偷袭了。当时杨谊的兵正全体吃饭呢,被蒙古先锋刘亨安的冲击骑兵突然冲过来,宋军反应太慢,一下子就全乱了,到处跑,很多人被逼到洛水里淹死了,1.5万的第二梯队就这么被几千蒙古先锋一波给打没了。
▲蒙古骑兵中可靠的冲击骑兵力量大多来自汉人等其他民族
可负责对付宋军的蒙古大将塔察儿带了2-3万人,打徐敏子那1.3万人,居然和缺粮的宋军打了个平手,宋军杀了四百多蒙古兵,抢了三百多块团牌,打到中午都没分出胜负。这么看,南宋淮军的野战部队打步兵阵的时候真不赖,弓弩火力够猛,能对付蒙古的步弓和骑射手,穿步人甲的重步兵和蒙古步兵打也不吃亏。

蒙古军会跑、会骑射、会埋伏,但冲击和步战都不如巅峰时期的金军,所以金末的忠孝军好几次都能以少胜多打蒙古兵。之前龙门之战刘亨安带的冲击骑兵,大多是汉人兵,格斗能力比蒙古的冲击骑兵还强。赵葵和全子才可能觉得徐敏子和杨谊会师后人够多,能打退蒙古军,所以没去支援。结果徐敏子部粮食吃光了,开始杀马吃,没办法只能撤,路上被蒙古骑射手追着打,损失了十分之九。
洛阳那边宋军快被全灭的消息传到赵葵和全子才这儿,他俩吓坏了,赶紧扔下大量辎重,带着剩下的3万兵逃回了淮西。端平入洛这一仗,南宋损失了快3万野战军,消耗了好多粮草军需,最后闹了个大笑话,还给了蒙古入侵的借口。第二年,光是战兵就有十数万的蒙古大军,就对南宋发起了全面进攻。
不过也得说,蒙古军的战斗力其实比宋军强不了多少,蒙宋打起来,蒙古人老是靠人海战术赢。可南宋明明有几千万人,全国能用的野战军却长期只有十万出头,才蒙古在东亚的野战军一半左右,剩下的不是空饷名额,就是些打不了仗的弱兵,这问题说到底还是出在体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