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没有出现这种问题-汉朝和唐朝都有宦官乱政的现象 (宋朝为何没有宦官专权)
还不知道,宋朝宦官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宋朝算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由于唐朝藩镇割据的乱局,让宋朝初年的统治者对于武将的防范和提防,达到了登峰造...
要说古代王朝,宋朝其实挺特别的。因为唐朝末年藩镇割得太乱,宋朝刚建立那会儿,统治者对武将的防范简直到了变态的地步。所以北宋初年定国策时,宋朝军人的地位和能量,那真是低得可怜。
这么搞的结果就是,宋朝中后期军队战斗力直线滑坡。重文抑武的政策一推行,文臣们就开始没底线地压着武将和士兵。最后北宋末年来了个靖康之难,南宋末年又因为国内政局不稳,将才凋零,让元朝大军给灭了。

这么说吧,整个宋朝倒是完美避开了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但更奇怪的是,宋朝也是少见的,没让太监把朝堂搅得天翻地覆的汉人王朝。这算不算宋朝的一个独到之处呢?那为啥宋朝能避免太监乱政呢?
唐朝末年太监乱政的惨痛教训,其实也就过去几十年
唐朝末年,搞垮唐朝的不光有藩镇,还有那些能捏着皇帝生死的太监。唐朝中期,唐玄宗觉得自己能hold住全场,对宫里太监的权力没太限制,结果太监们就慢慢有了话语权。

可唐玄宗之后,藩镇一闹腾,唐朝皇帝们开始倚重太监,想让他们跟文武百官抗衡,搞权力平衡。想法挺好,但现实是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慢慢压过了文武百官,最后连皇帝都被他们拿捏住了。
史书记载,唐朝末年被太监害死的皇帝有好几个,还有好几个是太监立的。某种程度上说,唐朝灭亡,太监乱政也脱不了干系。

从唐朝灭亡的907年,到宋朝建立的960年,才五十多年。赵匡胤这么聪明的人,咋能不明白压制宦官对政权多重要?所以他杯酒释兵权的同时,也下了命令,严控宫里太监的发展。
宋太祖赵匡胤立下祖训:宫里太监不能超过五十人,太监五十岁后才能养子续香火,文武百官不能私藏太监,民间买卖小太监的,直接杀无赦!这祖训差不多跟法律一样,让赵家子孙必须提防太监对皇权的威胁。
执行到位的祖训,让防范太监成了本能
赵匡胤立下这祖训后,后来的赵家皇帝都严格执行。所以宋朝几百年里,虽然个别太监有点权,但都没到能随便废立皇帝,或者养兵割据的地步。

整个宋朝,有点名气的太监除了童贯,就是在“杯弓蛇影”事件里起了关键作用的大太监王继恩。也正是王继恩,让宋朝对太监的防范更严了。
宋太祖驾崩那晚,当朝皇后让王继恩出宫叫自己的儿子来继位,结果这小子拐了个弯,直接去了赵光义府上。就因为他这个决定,太祖一脉的赵家子孙,差点就跟皇位没关系了,赵光义也顺利当上了宋太宗。

站在赵光义的角度想,要是王继恩那天没去找他,皇位肯定轮不到他。所以他对赵匡胤限制太监的祖训,执行得那叫一个卖力。
宋朝推行“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
宋朝因为唐朝灭亡的教训,对武将和太监都防得死死的。但治国不是皇帝一个人能搞定的。从小读圣贤书的文人,理论上比武将和太监有节操。所以宋太祖为了政治平衡,也为了捧文人,喊出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口号。
宋朝后来的皇帝都忠实地执行这政策。不管朝堂还是市井,不管大臣还是老百姓,都认“只有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这句话。啥意思?只有考上状元,或者能在东华门皇榜上看到名字的读书人,才算人杰!
虽然北宋这些文人,大多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既上不了战场,也不愿干累活。但民间和官场把文人捧得老高,地位高得离谱。这么干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贬低能决定国家命运的军队,还有可能在宫里祸乱朝堂的太监群体。

也就是说,在宋朝你要是成了有功名的读书人,不仅能正大光明看不起当兵的,还能拿鼻孔对着宫里的太监,别人还会夸你有骨气。
宋朝过度捧文人、压武将和太监,虽然带来了灿烂文化,也避开了藩镇割据和太监乱政,看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没想到,整个社会风气都变了。

宋朝虽然出过影响皇位的王继恩,还有懂军事的童贯,但跟明朝的魏忠贤比,简直不值一提,知名度也低多了。可以说,整个宋朝太监翻不起什么大浪,宋太祖赵匡胤的功劳,可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