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澶渊之盟的奠基者-北宋大臣寇准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澶渊之盟有什么意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北宋大臣寇准的故事,寇准,又做寇凖,北宋政治家、诗人,官场一途,从巴东知县一直到枢密院直学士,官拜副宰相,寇准...

admin

说起北宋的能臣,寇准绝对算一个。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倔老头”的故事。

寇准,也有人写成寇凖,北宋的政治家,也算是个诗人。他在官场上那叫一个顺,从巴东知县开始,没几年就升到了枢密院直学士,34岁就当上了副宰相,这速度搁现在也是逆天了吧?

不过啊,这还不是他仕途的顶点。后来起起落落,在宋真宗那会儿,他终于坐上了宰相的位置。这履历,让多少读书人看了都得羡慕嫉妒恨。

34岁就能当上一国副相,按理说肯定是天资聪慧、从小就爱读书的主儿。但寇准吧,还真不太一样。

澶渊之盟的奠基者-北宋大臣寇准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澶渊之盟有什么意义)(图1)

说起来寇准确实聪明,八岁跟着老爸爬华山,随口就能来句“只有天在山,更无山与齐”,这文采绝了。可小时候的他,压根不爱学习,反而调皮捣蛋得不行,天天跟着一群小混混斗鸡遛狗,心思就没在书本上。

他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没少劝他,希望他能收收心。可寇准那会儿油盐不进,根本没把娘的话当回事。

直到他十二岁那年,他娘彻底没耐心了,一改之前的温柔,抄起旁边的秤砣“哐”一下就砸他脚背上,当时就砸出血了。

这一下可把寇准打醒了——也可能是怕再挨揍。从那以后,他开始发奋读书,虽然起步晚,但他脑子灵光,学东西根本不用费劲。不过小时候的经历倒是养成了他一辈子都改不了的毛病:太执着,有时候还有点缺心眼。

发奋图强的寇准,19岁就考中了进士,踏上了为官之路。那时候是宋太宗亲自挑人,本来年纪小的是不录用的,有人就劝他虚报两岁。

寇准这人轴,觉得刚当官就撒谎,那以后还怎么在朝堂混?就没听劝。不过他才华确实出众,还是被宋太宗录取了。

太宗给他封了个大理评事,派去归州巴东当知县,后来又调到成安。太宗对寇准的才华那是相当欣赏,可对他这脾气,真是又爱又恨。

寇准做事刚正,遇到国事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每次上朝,总能跟同朝大臣为政事吵起来。

p> 忠言逆耳嘛,寇准的话自然也有让太宗不高兴的时候。端拱二年(989年),寇准在殿上奏事,话说得太直,太宗气得甩袖子就要回宫。寇准眼疾手快,一把扯住太宗的衣角,让他坐下听自己把话说完。

他敢这么做,一是性格使然,二也是太宗信得过他。事后太宗还真没怪他,反而挺欣赏他的胆子。

澶渊之盟的奠基者-北宋大臣寇准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澶渊之盟有什么意义)(图1)

淳化初年,宋朝处理了两件受贿案。有个叫王淮的,贪了上千万赃款,结果只是被撤职打了一顿,没多久就官复原职了。另一个叫祖吉的,案情轻得多,却被判了死刑。

p> 寇准知道了,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可当时官小,也做不了什么。

淳化二年(991年),北方大旱,太宗召大臣们来商量,谁都不敢说话,都说这是天意。只有寇准站出来说,这不是天灾,是朝廷处事不公。

太宗这次更生气了,寇准还没来得及拉住,他就走了。不过气消了之后,太宗又想起寇准的话,把他叫来问。寇准却说:“等大臣们都到了,我才说。”太宗没办法,只好把人都叫来。

当着满朝文武,寇准把王淮和祖吉的事抖搂了出来。太宗当场就处理了这事儿,也觉得这有点呆、有点执着的寇准还挺有用,不久就提拔他做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开始参与军国大事了。

当然啦,寇准的官路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前面说了,他这性格,太直,有时候就是缺心眼,总惹太宗生气。

有一次他又在御前跟同事吵架,这次太宗真火了,没回后宫,直接把俩人都贬到地方去了。

可没过多久,太宗就开始想寇准了,总问“寇准在青州怎么样啊”,第二年就把他召回来了,任命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相。

那时候太宗年纪大了,看到寇准回来还问:“你怎么这么晚才来看朕啊,朕都老了。”看得出来,太宗是真喜欢这小子,连立太子这种事都跟他商量。

寇准虽然呆,也知道这种事不能乱说,就说:“陛下该为天下选君主,不能跟后宫女人近臣商量,得挑天下人都期望的人。”太宗直接问他襄王(后来的宋真宗赵恒)怎么样,寇准隐晦地暗示:“知子莫若父,您觉得行就赶紧定下来。”

第二天,太宗就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后来又立为太子。

赵恒即位的时候,寇准又被贬到地方了。不久,真宗把他召回京师,就这一召回,直接促成了后来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奠基者-北宋大臣寇准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澶渊之盟有什么意义)(图1)

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带着20万大军,直奔澶州(今河南濮阳),眼看就要打到汴京了。

朝堂上乱成一锅粥,以参知政事王若钦为首的一群人,嚷嚷着要放弃汴京,迁都金陵。真宗也拿不定主意,赶紧问寇准咋办。

寇准能退缩吗?他拍案而起:“要我说,先把主张迁都的人脑袋砍了祭旗,然后发兵北伐!”

在他的死说活劝下,真宗才同意御驾亲征。到了前线,看着黑压压的辽军,真宗腿肚子都转筋了。澶州被黄河分成南北两城,他死活不肯过河去北城。后来在高琼和寇准俩人连拉带拽下,才勉强去北城晃了一圈,赶紧又溜回南城,让寇准留下指挥。

就算这样也够了!将士们看到皇帝亲临,士气直接拉满,喊声震天。之前势如破竹的辽军,一下子就蔫了,久攻不下,心里也开始发毛。

战场上捞不到便宜,萧太后他们就想着议和,体面点再捞点好处。真宗本来就不想硬拼,在前线更是吓得睡不着觉,派人偷偷去看寇准在干嘛。

听到回报说“寇准正听曲喝酒、赌钱呢”,真宗才稍微放心,能睡着了。

所以辽人提出议和后,真宗立马就同意了,甚至说“实在不行,给一百万也行”。

寇准本来反对议和,结果被人诬陷说他想掌兵权,这可是宋朝大忌,他也就不敢吭声了。

澶渊之盟的奠基者-北宋大臣寇准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澶渊之盟有什么意义)(图1)

真宗走了之后,寇准还是跟去议和的官员交代:“虽然有圣旨,但你谈的时候,答应的银绢不能超过30万。不然你就别回来见我,到时候我砍你头!”

这一仗之后,寇准立了大功,虽然已经是宰相,但还是得了不少封赏,真宗也更器重他了。

可功高震主啊,加上他这性格,平时说话不给人留面子,得罪了不少人。

天禧四年(1020年),被小人丁谓算计,寇准最后一次被赶出京师,之后再也没能回来。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他客死他乡。

有本事的人,总免不了被人嫉妒,寇准也没逃过这个命,被人陷害,没能善终。

不过不管怎么说,寇准这辈子对大宋的贡献,那是明摆着的,名在当时,功在千秋。

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仁宗给他平反,恢复了太子太傅、莱国公的官职,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寇凖终于得以归葬下邽。


上一篇: 都说南宋虚弱不堪-为何金朝一直没能灭了南宋 (南宋真的弱吗) 下一篇:为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所作-松风阁诗帖-它有哪些特征 (为北宋书法家是谁)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