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得南宋灭亡的导火线是什么事情吧-宋理宗的-南柯一梦 (使得南宋灭亡的是谁)
南宋灭亡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1234年正月初十,南宋名将孟珙亲率大军率先攻入蔡州城,旋即,蒙军主帅塔察儿亦率军攻入蔡州,此时金哀宗见大势已去,便将皇位传给了骁勇善...
南宋灭亡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
公元1234年正月初十,南宋名将孟珙带着大军第一个冲进蔡州城,紧跟着蒙军主帅塔察儿也杀进来了。这时候金哀宗知道完了,赶紧把皇位传给大将完颜承麟,就是金末帝,指望他能带人突围,保住金国。结果金哀宗刚传完位,就听说宋蒙联军破城了,直接在幽兰轩上吊了,才三十七岁。
金哀宗死了之后,金末帝完颜承麟收敛了他的尸体,接着带人打仗,没几下就因为寡不敌众,战死了,金国就这么没了。
蔡州之战过了四十五年,南宋也在崖山之战的叹息里,走到了头。
后来好多人把南宋的“联蒙灭金”跟北宋的“联金灭辽”画等号,说这都是赵宋王朝没本事、目光短浅。这里就不多扯这两件了,上一篇文章聊过“联蒙灭金”其实没错,今天咱们就聊聊,到底啥是压垮南宋的最后一根稻草。
咱们把时间倒回公元1234年,蔡州之战打完,南宋名将孟珙按盟约带兵往南撤,蒙古那边也被宋军的战斗力吓了一跳,管灭金那摊事的蒙军统帅塔察儿接到蒙古大汗窝阔台的命令,让他带大军北撤,说河南(黄河以南,下同)这块地儿当缓冲区,别跟南宋打起来。
孟珙带着金哀宗的遗骨回到临安,全城老百姓都出来欢迎,好多人哭得不行,百年的耻辱,总算洗清了!
这时候刚亲政的宋理宗,听说蒙古大军北撤,河南只留了两支机动部队,他眼睛一亮,觉得机会来了——能让自己名垂青史,成个圣明君主的好机会,那就是北伐中原,收复三京。
宋理宗这想法,跟想跟灭金有功的史嵩之一党(孟珙是史嵩之手下大将)较劲的赵葵、赵范兄弟一拍即合。赵家哥俩立马提出“抚定中原、坚守黄河、占据潼关、收复三京”的作战计划,就为了迎合宋理宗想赶紧表现自己贤明的心思。
结果呢,这事儿引得满朝文武和国内有识之士都反对。当时参知政事的乔行简本来抱病在家,听说这事儿,直接上朝骂赵葵、赵范兄弟误国,然后连着问了宋理宗三个问题,把他问得哑口无言。就连一直主张灭金的名士真德秀都跳出来:“把江淮的兵调去守没用的空城,把江淮的粮食运去种荒废的土地,想等富庶起来?根本的毛病先显出来了!”
还不止这样,管着荆襄、京湖防务的史嵩之也说,京湖连年闹饥荒,将士们也打了好几年仗,加上河南那块儿早就被折腾得不成样子,想在那儿搞补给比登天还难,明确表示不出兵。管着四川、川渝防务的赵彦呐,也跟着拒绝出兵。
可就算这样,宋理宗还是坚持要打,还拉拢了南宋丞相、枢密使郑清之,直接下诏让川渝、京湖、两淮三大战区都出兵北伐。但因为赵彦呐和史嵩之死活不动,最后真出兵的,只有赵葵、赵范兄弟手下的两淮军。
赵葵、赵范兄弟一听消息也懵了——他们本来想的是,南宋至少得从三大战区调集十五万以上的精兵,而且得从京湖出兵,直扑河南,哪成想现在就六万两淮军北上,还偏偏是从两淮出兵!
那时候黄河老改道,往淮河入海,下游动不动就发大水。宋军要从两淮出兵,肯定得受影响,尤其是运粮队,得绕个大圈才能到河南。这么一来,两淮军随时都可能因为没粮而崩盘。
可圣旨都下了,赵葵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能硬着头皮带两淮军往北打。刚开始,因为蒙古留守的兵力不够,加上故意示弱,宋军很快就拿下了开封,收复了北宋的旧都。可这时候两淮军也闹粮荒了,带先锋军的全子才想等军粮到了再继续打,收复更多地盘。奈何赵葵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直接把全子才撤了,换徐敏子带先锋军先冲进洛阳,其余的等粮到了再往洛阳靠。
就因为赵葵太想立功,把两淮军往死路上带了!没多久,蒙古大将塔察儿带人截了给徐敏子先锋军运粮的第二梯队。听说第二梯队被打垮了,徐敏子看先锋军已经断粮,只能冒险突围。刚开始两淮军精锐,蒙军没占到便宜,但时间一长,南宋军没粮吃,蒙军又多是骑兵,一万多两淮军精锐就这么被活活拖死,徐敏子自己逃了一条命。
赵葵听说入洛的军队被打垮了,本来想救兵继续西进,找蒙军主力决战,可屋漏偏逢连夜雨,两淮军的运粮队因为黄河泛滥,粮草根本运不到前线。赵葵只能带兵撤退,撤退的时候又没跟将士们说清楚,导致军心散了,全线溃败,这就是史书上说的“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之后,蒙古以此为借口,大举南侵,宋理宗也因为这次失败,彻底没了锐气,开始沉迷声色犬马,后来就有了余玠之死和刘整叛变,给南宋敲响了灭亡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