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之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世界名人文学传记丛书)
托尔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讲给他听一件真实的事,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指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
托尔斯泰的朋友柯尼,是个法官,有次给他讲了个真事儿: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当陪审员的时候,在法庭上认出一个被告——妓女,竟然是他亲戚家的养女。这年轻人以前糟蹋过这姑娘,让她怀孕了。养她的女主人知道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了孩子,送去育婴堂,自己就堕落了,最后沦落到下等妓院。年轻人认出她后,去找检察官柯尼,说要娶这妓女赎罪。柯尼挺同情他,但劝他别干。年轻人偏不听,结果婚礼前,那妓女得伤寒死了。
这个故事就像颗种子,掉进了托尔斯泰脑子里。他琢磨了好些年,最后长成了《复活》这棵大树。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牛的作家,现实主义的大拿。在世界文坛上,他影响力超大,是那种数得着的泰斗级人物。《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几部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扛把子作品。他的书主要写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革命那会儿的事儿。列宁说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话不假。
托尔斯泰出生在贵族地主家,1840年上的喀山大学,受卢梭、孟德斯鸠那些启蒙思想家影响挺大。1847年他退学回老家,在自己的地儿尝试改革农奴制。1851到1854年在高加索当兵,开始写作。1854到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让他看清了上流社会的腐败,也给后来写《战争与和平》里打仗的场面打了底子。1855年到彼得堡,没多久写了自传体小说《童年》,发在《现代人》杂志上,一炮而红。屠格涅夫看了《童年》挺赏识他,俩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虽然差点因为要决斗的事儿闹掰,但友谊一直维持到他们去世。
后来他又写了《少年》《青年》,加上《童年》,合称自传体三部曲。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这些作品里,能看出托尔斯泰在琢磨贵族的命运,也在找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一堆破事儿,但没找到消灭罪恶的法子,只好呼吁大家按“永恒的宗教真理”活着。这些想法写进了短篇小说《琉森》,后来又写了《三死》《家庭幸福》,琢磨生死、痛苦这些事儿。
1860到1861年,他又跑去欧洲考察教育,认识了赫尔岑,听了狄更斯演讲,见了普鲁东。他觉得俄国应该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搞理想社会,农民是道德的标杆,贵族得往“平民化”走。这些思想在《哥萨克》里体现得挺明显。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托尔斯泰当过地主和农民的调解人,在家办农民学校,想调和矛盾。改革没真解决农民问题,但俄国经济倒是发展了。社会一变,托尔斯泰的想法也跟着变。1869年,他写出了《战争与和平》,这可是他创作路上的第一个大里程碑。小说写四大家族的破事,展现了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生活,1805到1820年的大事儿,特别是打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的爱国和勇敢,主要琢磨俄国贵族的前途。这书结构超大,人物超多,写得跟史诗似的。
1873到1877年,他改了12遍,弄出了第二座里程碑《安娜·卡列尼娜》。这书反映的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复杂矛盾。里面列文有句话说得好:“现在咱们这儿,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开始安排。”这时候托尔斯泰的小说艺术已经炉火纯青了。
俄国社会矛盾越来越厉害,托尔斯泰的思想慢慢站到农民那边,最后跟贵族阶级掰了。《忏悔录》就是他这会儿想法的体现。1881年他搬到莫斯科,后来去法庭、监狱、平民区转悠,对社会矛盾认识更深。他主动放弃伯爵头衔,不当陪审官,按农民的方式过日子:穿粗布衣服,蹬树皮鞋,早起劈柴挑水。有次他徒步旅行,在三等候车室被个老太太认成普通人,让他去拿包,还给了他一枚铜板小费。后来有人告诉老太太这是托尔斯泰,老太太慌了,要道歉还钱。托翁说:“您激动啥?您又没做错。这铜板是我挣的,得收下。”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写出了第三座里程碑《复活》。这本书是他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得最狠、最透的一部,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