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之讽刺大师果戈里-哪些作家对果戈里产生了影响 (世界名人讽刺佛教的话)
183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彼得堡大剧院正上演一出戏,戏名是,钦差大臣,这是个讽刺喜剧,剧本写得精彩极了,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观众完全被征服了,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
183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彼得堡大剧院里正演着《钦差大臣》。这戏挺逗,讽刺喜剧,剧本写得好,演员也演得绝,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掌声一阵接一阵。
这时候,包厢里站起来了一个人——沙皇尼古拉一世。他脸都气绿了,旁边的人听见他嘟囔:“这叫什么玩意儿!简直像拿鞭子抽我脸!”说完气呼呼扭头就回宫了。为啥沙皇这么火大?得从这戏的作者果戈理说起。
果戈理这人,在19世纪前头的俄国,可是个狠角色——讽刺文学的扛把子,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1809年4月,果戈理生在乌克兰一个地主家。从小受艺术熏陶,爱画画,爱听乌克兰民谣传说,童年过得挺田园。中学时受十二月党人、普希金那些自由诗歌还有法国启蒙思想影响,立志要给祖国人民干点实事。后来跑彼得堡混饭吃,几经周折才在国有财产局、封地局找了份小职员工作,天天看人脸色,尝尽了小职员的苦头。社会现实这盆冷水浇下来,他总算从理想梦里醒了,看透了城市光鲜外表下的官场腐败,还有老百姓受的苦。
在彼得堡,他运气不错,碰上了大诗人茹可夫斯基和普希金,这对他的创作路子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和普希金的交情,后来成了文坛的一段美谈。1831到1832年,才22岁的果戈理出了本叫《狄康卡近乡夜话》的短篇集,算是正式出道。这书把传说、幻想和现实素描揉一块儿,笔调又活泼又幽默,写出了乌克兰大自然的诗意,夸了老百姓的勇敢善良爱自由,也抽鞭子抽了生活中的丑恶自私。普希金看了都说“这现象不一般”,果戈理在文坛就算站稳脚跟了。
1835年,他又出了《米尔戈罗德》和《彼得堡的故事》这两本中篇,名声更响了。《米尔戈罗德》里头有篇《塔拉斯·布尔巴》,写哥萨克英雄,歌民族解放和爱国精神。《彼得堡的故事》就扎现实了,写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悲剧,《狂人日记》和《外套》最戳人。《狂人日记》用个疯子和狗写信、记日记的形式,讲小公务员被社会逼疯;《外套》写小职员攒钱做件新外套,刚穿上就被抢,最后还成了笑柄,含恨死了。
1836年,果戈理甩出了大招《钦差大臣》。戏里讲个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赌输了钱,路过外省小城,被错当成“钦差大臣”,当地官僚吓得要死,闹出一堆笑话。果戈理拿喜剧当镜子,照出了达官显贵们的丑模样,把农奴制俄国的黑暗腐败荒唐抖搂了个干净。这戏一改俄国舞台上没内容的庸俗笑剧老套路,创了社会喜剧的新路子,剧本题词“自己的脸丑,为什么要怨镜子”,说白了就是文学得照现实。首演在彼得堡,火得一塌糊涂,可俄国官僚们恨得牙痒,各种攻击诽谤,果戈理没办法跑出国,五年后才回来,1842年又整出了长篇《死魂灵》。
《死魂灵》讲了个叫乞乞科夫的投机鬼,为了发财,想了个损招:低价收购农奴花名册上没注销的“死农奴”,再以移民为由跟国家要无主荒地,拿地和死农奴名单去抵押,空手套白狼。后来他跑到省城,还想把死人当活人去救济局抵押骗钱。正办手续时,被官吏们当成了有大批农奴的大地主,结果有个冒失鬼揭穿了他买死魂灵的底。官吏们哪懂啊,疑神疑鬼,满城风雨,人人自危。乞乞科夫也只好脚底抹油——溜了。
果戈理借乞乞科夫逛地主庄园的过程,画了一幅俄罗斯外省地主的群丑图。把这些地主的丑恶嘴脸写活了,说明俄国农奴制那时候已经病入膏肓,快不行了。《死魂灵》拿俄国的“病态历史”震了全国一回。它的价值就在于把封建农奴制度的底裤都扒了,批判得这么深刻,在俄国长篇小说里,果戈理是头一个。所以这书一直被当成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死魂灵》之后,果戈理又挨了一顿骂,被迫再次跑出国。后来他长年待在国外,跟国内文学圈脱了节,思想也拐了弯。他想续写《死魂灵》第二部,里面打算写几个好地主,把乞乞科夫写成浪子回头,结果根本写不出来。1852年,他病得不行,把稿子全烧了,没多久人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