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骗局-为什么有人说-康乾盛世-伏尔泰却说是治理得最好的国家!
你真的了解康乾盛世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由于在其入关征战的前二十年中,大肆施行屠戮之举,将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引得后世之人的无数非议,再加上清...
说起康乾盛世,网上吵得可热闹了。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刚入关那会儿杀得挺狠,民族矛盾一直没消停,所以现在很多人提起它,语气都不太友好。
尤其是康乾盛世,总有人觉得它配不上“盛世”这俩字,说跟文景之治、开元盛世没法比,甚至有人拿数据文献当证据,骂它是个笑话,还真有不少人跟着信。

不过话说回来,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中期,算是封建王朝最后的过渡期,结束后国力就直线下滑,朝廷也越来越昏聩,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认清现实,但那时候已经晚了。
研究清朝的戴逸先生说过,拿现代标准套封建王朝,哪个王朝都算不上“盛世”,顶多叫“大治”——说白了就是统治者还算清明,老百姓能吃饱饭,高官贵族风雅,没大战乱,外国使者来朝拜,差不多就这意思。
有人非要把康乾盛世的局限和负面影响拿出来说,好像这样就能否定它的成就似的。但话说回来,局限和负面确实有,成就也不能装看不见。那到底该怎么客观看这段历史呢?

先说经济。明朝后期资本主义有点苗头,朝廷对商业管得松,结果农业生产出了问题,产业结构有点失衡。举个简单的,《明史》记载,万历年间老百姓出门连路引都不用,到处跑的人特别多。

但清朝是农业大国,人口流动对农业可不是好事,所以清朝一上来就限制人口流动,还大力鼓励开荒,连边疆军队都得自己种地,就是“军屯”政策。
这么一搞,到1800年,清朝耕地到了10.07亿亩,人口三亿。人均粮食比明朝是少了点,但古代评价盛世,这标准也算达标了。

政治文化上,清朝刚入关那会儿民族歧视挺严重,但康熙帝自己懂汉学,上台后缓和了矛盾,康熙三十年还搞了个“中外一视”,不怎么分华夷了,算挺平等的政策。

再加上大一统的思想,清朝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把儒家文化当主流,雍正又搞了“文治”,乾隆上台虽然还管着思想,但大方向还是在进步。顺便一提,明清时期分裂的疆土,康乾时期也统一了,虽然朝廷也搭进去不少。

放眼看全球,19世纪初,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就10个,中国占了6个。所以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才说清朝是“最优美、最广大、最古老的、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这么看,康乾盛世的成就确实挺亮眼。但网上有人说那时候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饿死人的事常有,连京城都这样,这事儿也不是瞎编的,跟上面说的成就一样,都是真的。
这就奇怪了,这不矛盾吗?
其实啊,康乾盛世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发现没,前面说的那些成就,基本都集中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前期。

问题就出在乾隆中后期。这家伙喜欢南巡,搞了六下江南,把祖宗攒的家底败光了,还放任和珅这种贪官横行,原本清明的吏治慢慢就乱了,贪得越来越厉害,对朝廷和百姓都造成了挺大伤害。
有意思的是,伏尔泰夸完清朝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好,康熙五十八年,英国人约翰·巴罗跟着使团来了一趟,看完说:“不管在舟山还是去京城的路上,没看到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的迹象……触目所及都是贫困落后。”
这么一来,伏尔泰的话就跟《马可波罗游记》似的,成了外国人争议的记载。其实吧,康乾盛世前期确实像伏尔泰说的那样,到了后期,就是约翰来的时候,盛世的影响越来越弱,封建制度的局限被放大,最后王朝因为腐败无能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就这么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