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三国最牛山村教师胡昭曾救过司马懿 (三国最强山寨)

三国时代能人异士多如牛毛,可有一人不得不提,此人便是胡昭,胡昭的名头,倘若搁在今日,恐怕是无人知晓的,甚至不如潘凤曹豹之流,,可在当时,却是实实在在地占据了各大媒体人才榜的首页位置,好吧,我们不妨先翻...

admin

三国时代能人异士多如牛毛,但总有个名字得拎出来说说,就是胡昭。搁今天,这人估计查百度都得翻好几页,说不定还没潘凤、曹豹有名,可在当时,那可是妥妥霸榜各大人才榜首页的存在。

先翻翻胡昭的老底:“胡昭,字孔明,养志不仕”(《三国志》)。短短几个字,信息量可不小。最逗的是,他居然也叫“孔明”,跟后来那个千古一相诸葛孔明撞了名。估计就因为这缘分,俩人后来还有点说不清的交集(后面细聊)。再就是“养志不仕”这四个字,说白了就是隐居不仕。

说到“养志不仕”,古代读书人这么干,多半是藏着小心思。比如唐朝有个叫卢藏用的进士,想当官没门路,干脆跑去京城附近的终南山隐居,硬是靠这“隐士”光环混出了名声,最后如愿以偿端上铁饭碗,这就是“终南捷径”的由来。不过咱们的胡昭同志,是真没这算计,纯粹是性子如此。

三国最牛山村教师胡昭曾救过司马懿 (三国最强山寨)(图1)

为啥这么肯定?因为胡昭隐居的冀州,是袁绍的地盘。袁绍这人吧,家里“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特爱装文化人,到处招揽知识分子给自己贴金。胡昭自然在他名单上。袁绍为了显诚意,亲自登门拜访,场面做得足足的。可胡昭呢,愣是没领情,客套话说了几句,屁股就是不肯挪一下,打死不出山。

碰了一鼻子灰,袁绍那高傲的脸挂不住了。他这人“外宽内忌”,胡昭心里门儿清,干脆找个借口,把自己扮成“闲云野人”,溜进乡下深山,过起了梅妻鹤子的逍遥日子。胡昭这一跑,袁绍倒乐得清静——本来招贤纳士就是做样子,真要胡昭赖着不走,自己下不来台;如今人家悄咪咪走了,自己还能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胡昭始避地冀州,辞袁绍之命,遁还乡里”《三国志》)

有意思的是,被胡昭“放鸽子”的,可不止袁绍一个。至少,他的老对手曹操也吃了闭门羹。曹操平了北方,意气风发,拿着汉献帝的虎符自封丞相,下一步就盯上了江南。这时候他下了求贤令,招揽人才可不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遇见大鱼,自己都得放下身段演一场。胡昭嘛,妥妥是他花名册上的“大鱼”。

曹操给的排面,《三国志》写的是“太祖(曹操)为司空丞相,频加礼辟”。结果这位孔明同志,不是在山水间游荡,就是在乡野小道放歌,曹丞相版的“三顾茅庐愣是没等到回应。不过曹操招人,不像袁绍光做样子,手段向来不按常理(参考《曹操搞招聘竟烧山抓女人》)。这些“黑历史”,胡昭早有耳闻。老这么“鸽”,怕被秋后算账,于是胡昭挑了个好日子,主动上门拜访曹府,解释清楚。

《三国志》记载:“昭往应命,既至,自陈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归诚求去”。说白了,胡昭说自己就是个山野村夫,习惯了种地砍柴读书,行军打仗一窍不通,与其占着茅坑不拉屎,不如把位置留给想上进的后生。曹操看他态度坚决,话也在理,知道留不住,只能感慨“人各有志,出处异趣”(《三国志》),放他回乡了。

接连拒绝了袁绍、曹操这两位大佬,看来胡昭隐居真不是待价而沽。那他在山里都干啥呢?《三国志》说:“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除了种地自个儿乐呵,就是看书,顺便还兼职当老师。乡里乡亲干完农活,总爱挽起裤脚围坐一圈,听胡昭讲讲文化知识。

好家伙,金牌名师在山里开课,就算偏僻,慕名而来的文艺青年也不少。没想到,这深山老林里,居然悄咪咪上演了场惊心动魄的大戏。起因是胡昭的学生里有个叫司马懿的年轻人。胡昭看他聪明,有野心,料定他日后必成大器,俩人关系不错(“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高士传》)。可学馆附近有个叫周生的地痞,闲着没事总带一帮小混混堵门,给学生们使绊子。文艺青年和地痞本就八字不合,司马懿自然没给周生好脸色。

被文艺青年白眼,这对地痞来说可是奇耻大辱。周生打听到司马懿下课的时间,纠集了一帮“兄弟”,打算半路截杀他。胡昭听说这事儿,立马扔了教鞭,追着周生就去了。翻山越岭,终于在一条小道上堵住他们。《高士传》写的是:“昭闻而步陟险,止(周)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意思是周生没想到德高望重的胡昭,居然放下身段,抹着眼泪跟他掏心窝子,这仇自然就没法报了。

好家伙,这位孔明先生,怀着菩萨心肠救了司马懿一条命,数十年后,却断了另一位孔明先生的事业路。这缘分,真是妙不可言。两个从未谋面的“孔明”,就这么在时光里打了个照面。这么一想,胡昭不仅悄咪咪拒绝了袁绍、曹操,还轻描淡写间,给三国归晋埋了伏笔。要是在三国时代评“最牛乡村教师”,胡昭怕是能拿第一。


上一篇: 是哪三对呢-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有三对夫妻死都不能在一起 (三对什么什么成语) 下一篇:三国大将麴义的家世背景是怎样的-麴义的历史评价 (三国麴义是谁)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