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家沈周-历代国画代表人物简介 (明代画家沈周简介)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
国画这个词,最早得从汉代说起,主要就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再装裱成卷轴的那种画。咱中国的传统绘画,就是拿毛笔蘸水、墨、彩在绢或纸上画。工具嘛,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这些都得用上。题材能分人物、山水、花鸟,技法有具象也有写意。那下面就来聊聊历代国画里那些厉害的人物,先从沈周开始吧!
沈周,1427年出生,1509年走的,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还有个号叫有竹居主人,是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明代绘画圈的大佬,吴门画派的开山鼻祖,跟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活了八十二岁(虚岁八十三)。
沈周这辈子呢,基本就在家里待着,读书、写诗、画画,闲时在山水间转悠,追求精神自由,对当时乱糟糟的官场压根儿不待见。一辈子没参加过科举,就专心搞书画创作,算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创始人,在元明文人画这条线上,承前启后作用不小。留下的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还写了《石田集》《客座新闻》这些书。

说说他的生平吧。
沈周是长洲人。他爷爷沈澄,永乐年间被人举荐去做官,但没去。住的地方叫“西庄”,天天摆酒请客,大伙儿都把他比作顾仲瑛。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俩人都清高,喜欢隐居。他们盖了间竹子做的屋子,兄弟俩就在里面读书。这俩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连家里的奴婢都会写字作文。镇上有个叫陈孟贤的,是五经博士陈继的儿子。沈周小时候就跟着他游学,得到了不少指点。
沈周十一岁那年,去了南都(现在南京),写了一百首诗,拿给巡抚侍郎崔恭看。崔恭当场出题考他,让他摹写《凤凰台赋》,沈周提笔就写好了,崔恭当时就感叹,这孩子真不简单!等沈周长大了,基本上没有他不看的书。写文章模仿左思写《三都赋》那样,写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书法呢,就学黄庭坚,这些都被当时的人喜欢看重。尤其在画画上,特别厉害,评论的人都说明朝画家里数他第一。
郡县的太守觉得沈周有才,想推荐他做官,沈周拿《周易》占了一卦,得到“遁”卦的九五爻,干脆就决定隐居,不掺和俗世了。他住的地方有流水、竹子、亭子、房子,图书画册、香炉酒杯摆得满满当当,四面八方的名人老来找他,拜访他,跟着他,他一天到晚都没空。这人风采特别,才华又高,在当时特别显眼。对父母也特别孝顺。
父亲去世后,有人劝他出去做官,他说:“你难道不知道我得靠着我妈过日子吗?我咋能离开她身边啊?”他平时就烦进城市,在外城外面买了间临时住的小房子。要是有事,就去那儿待会儿。到了晚年,躲躲藏藏,生怕藏得不够深,前后有巡抚王恕、彭礼都用礼节对待他,想让他留在官府里,他都拿母亲年纪大推辞了。
有次郡里的太守征集画工去家里画墙,村里有人嫉妒沈周,就把他名字报上去了,沈周就被抓了。有人劝他去拜访王公贵族求情,沈周说:“我去干活,这是本分;可让我去巴结那些王公贵族,这不是更丢人吗?”干完活才回家。
没多久,太守进宫朝见皇上,主管官员的部门就问他:“沈周先生还好吗?”太守不知道该咋回答,随便应付:“没事。”见了内阁,李东阳又问:“沈周先生有信吗?”太守更懵了,又瞎说:“有信,但还没送到。”太守出来后,慌慌张张去见侍郎吴宽,问“沈周先生是谁啊?”吴宽给他详细说了沈长啥样。太守问旁边侍从,这才知道原来就是给他家画墙的那个先生。等回去后,亲自去沈周家,拜了两拜,把错都揽自己身上。
沈周因为母亲,一辈子没出远门。母亲九十九岁才去世,沈周也活到八十岁。过了三年,在正德四年走了。